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应对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应对 出处:《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澳大利亚 多元文化主义 公民教育 挑战 应对
【摘要】:移民国家的历史使澳大利亚成为当今世界以多元文化著称的国家,而以此为基础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目的在于确保社会所有成员充分地参与社会经济与政治。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公民教育在促进文化整合、加强社会团结和完善公民身份方面给以积极应对。澳大利亚公民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外,还需要在倡导核心价值观、培育多元文化公民身份方面进一步努力。
【作者单位】: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2009~2010年度一般课题《澳大利亚公民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09JK076)
【分类号】:G779.611
【正文快照】: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相对于单一文化,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区域、地域、社会、群体和阶层等特定的系统中,同时存在的、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几种文化”。[1]当代社会,几乎不可能存在单一文化的国家,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性。作为西方主要移民国家的澳大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小钉;关于语言多样性问题跨学科研究的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杨菊;;左翼电影与它的话语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顾秀玲,张会英;多元文化与初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文化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7期
4 石隆伟;;哲学视野下的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5 王金龙;;多元文化主义与外语文化教学策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单辉;;汉语危机的生态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国文;;社会契约中的公民伦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民伦理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8 朱宗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全球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9 秦苏珏;;困惑与反思——以《女勇士》为例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误读[J];当代文坛;2007年05期
10 吕云芳;从外来移民到本地少数族裔——印度阿萨姆邦的尼泊尔移民发展历程[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唐勇;;共识规划——通往和谐社会之路[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暨爱民;;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理论内涵与整体逻辑[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飞;;文化多元与人权普适——以和谐社会语境之民族习惯法的发展引导为例[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乐锋;民主政治及其认同根基[D];南开大学;2009年
2 马雷军;教育优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王润斌;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4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超;跨国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央珍;西藏地方摄政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吴小坤;近代英国表达自由思想的形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8 钱建明;物语新声 丝竹相和[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9 刘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陆SSCI论文定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于光胜;文明的融合与世界秩序[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松超;约翰·希克宗教多元主义的思想特质[D];华侨大学;2009年
2 许璐;冷战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D];湘潭大学;2009年
3 尹晓丽;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琴;东方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常冬;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洪晓;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重新兴起的原因与特征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胡丁慧;论多元文化下公民道德品质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峗;荷兰移民融合政策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支剑元;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工笔人物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泰克 ,朱晓红;人口问题的新观点[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1期
2 魏章玲;美国家庭——已经变形,但尚未破裂[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2期
3 本刊编辑部;致读者[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4 迈克尔·唐纳利 ,万明;评《日本的政治变动——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5 吴广熹;鲁健;;全国棋类联赛对局选评[J];棋艺(象棋版);1980年06期
6 张红菊;;知识·能力·人才——各地教育刊物巡礼[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7 H·H·切博克萨罗夫;李一夫;;人类种族的形成与分布[J];世界民族;1980年04期
8 佐佐木高明;王恩庆;;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人们[J];世界民族;1980年04期
9 卡列斯·L·巴列特;李英才;;澳大利亚的原始艺术[J];世界民族;1980年06期
10 弗兰克·吉布内;杨宇光;邹家元;;日本经济是怎样繁荣起来的?[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炯;;试析“入世”后烟草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A];上海烟草系统1999年度学术论文选编[C];1999年
2 孙德敏;吴刚;吴福明;张志刚;薛美盛;;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1995年
3 张海洲;张稚鲲;;提高防病意识 远离世纪恶魔[A];江苏省性学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杝怲夫;;有曑降低本澳刑事kx尙年焌的墜解[A];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林定祥;;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探讨[A];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首届中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01年
7 张蓝水;;21世纪初农机化面临的严峻挑战[A];加快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孙锁文;;加入WTO与供电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2年年会山东电机工程学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9 舒宏福;;机遇和挑战[A];2002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赵晓阳;;余日章与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早期本土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澳大利亚使馆经商处;出口对维持高生活水平至关重要[N];国际商报;2000年
2 王子;生活条件太优裕也会产生社会问题[N];光明日报;2000年
3 ;裁判公正吗[N];解放日报;2000年
4 新华;澳公布社会发展状况[N];金融时报;2000年
5 王守城;新视角 大课堂[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亚乐;悉尼奥运会麻烦不断[N];信息时报;2000年
7 若冕;澳大利亚人的优势何在[N];西藏日报;2000年
8 邢笑非;澳大利亚想坐第三把交椅[N];中国体育报;2000年
9 本报特派记者 杜文杰;创新艺术的生命所在[N];中国体育报;2000年
10 倪梁康(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媒介——从传媒的时代到介入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研究(1940-1995)[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文;信息网络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红艳;论《战车上的乘客》中的苦难与超越主题[D];安徽大学;2001年
2 詹晋洁;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形成及其与自由主义民主的相互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林亚芳;英国的学校德育[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丽红;和而不同,,一体多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曦;公民的诞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轩颖;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
本文编号:1323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xjy/132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