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10 17:41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

1   沙景荣2             

1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教授/博导 100875

 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副教授  730070

[摘要]本文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专业规范建设的背景、已有成果及进一步的工作展望;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及与课程整合等三个核心实践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论述了知识工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对本学科发展重要问题的关注,并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本学科的建设中来。

200410月应《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邀请,黄荣怀同志就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作了专题发言。发言内容主要涉及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相关的核心问题“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和“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知识工程学以及三个重要实践领域,即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及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这里将本次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整理出来,以期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引起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重要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使更多的学者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本学科的建设中来。

一、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与专业规范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本专业在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在潜力和人才质量,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战略” 研究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 制定工作,以期从宏观上有效地引导不同学校的办学方向,拓展就业途径,优化专业生态结构。这两项研究工作是“教指委”的核心工作内容,从2001年开始筹划,经过近4年的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完成。

1.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教育信息化渗透到社会转型时期的各个领域时1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外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上是闻所未闻的。但是由于中国教育技术专业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背景、社会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在国际上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可借鉴经验,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专业规范研究无疑对促进本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很好地适应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多样化的发展局面,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分类发展的原则,就是要鼓励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给高等院校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促使各类学校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发展的设想就是要从宏观层面上明确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学校类型与人才规格类型的对应关系;从中观层面上需要明确各类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从微观层面上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鼓励各学校的专业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同时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2

为了指导专业规范的研究,特别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要做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必须关注人才质量、社会需求、社会适应性、评估与学术声誉及战略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人才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目标,社会适应性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术声誉是专业发展的生命力,战略规划是专业发展的基石3。以此为依据,综合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社会不同岗位的分布情况,用五个方向进行概括,也试图引导不同类型的学校优势互补,办出自己的特色,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专业规范研究的已有成果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1)基本确定了本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即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和远程教育。并明确了个方向的培养目标。

这五个培养方向考虑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从事系统的研究工作提供课程计划,也可以为不同地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不同方向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各学校可以在五个方向上有所侧重,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也可以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发展。除了这五个主要方向之外,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在绩效技术与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工程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f !supportLists]>l         <![endif]>学校平台课程课:“两课”、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美育、军事理论、综合交叉、信息技术、跨院系任选。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专业主干课程: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与教的理论、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基础。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专业基础课:包括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如大学数学、概率统计、基础物理、基础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模块(如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子基础模块(如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电子工艺实验)等。

<![if !supportLists]>l         <![endif]>方向核心课程:包括在不同方向上计算机类、教育基本理论、设计类、数字媒体类、远程教育类等方面课程的组合。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专业任选课和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基于任务的活动等。

3)开展教育技术专业办学质量评估研究。

为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和发展,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教指委组织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质量评估课题组,全面启动教育技术专业试点评估工作,开展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质量调查评估。

20047月举行的第六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初步的评估指标体系,目前确定的六个主要指标及观察点中,办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学队伍、专业基础设施、教学效果是核心,办学特色作为参考指标。

经过讨论基本就评估的目的达成以下共识:评估以合格评估(达标要求)为主,排序为辅;评估以定量检测为主,定性评估为辅;评估以导向教学为主,导向科研为辅;评估以办学基本要求为主,办学特色为辅;评估以自评为主,专家检测为辅;评估以自愿申请为主,指令评估为辅。

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专业规范的研究就是要在专业发展生态环境中解决和处理好人才规格类型多元化与培养方向的多样化、专业核心课程的规范化与办学目标的统一性、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与人才质量基础的保证和专业方向课程的灵活性与办学模式的个性化的协调统一。在专业规范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规范是对办学思想的导引,不是对办学各个具体环节的统一要求。同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if !supportLists]>l         <![endif]>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的关系;

<![if !supportLists]>l         <![endif]>教育技术学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不同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

<![if !supportLists]>l         <![endif]>核心课程的建设及教师培养问题。

二、三个核心实践领域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1.教育信息化建设

4

在教师教育方面,不同层面的学校都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并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培训效果看不是非常满意。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都缺乏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精神,难以让教师们在培训中体验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在培训模式和培训评价上尚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改进。

<![if !supportLists]>l         <![endif]>改进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投资决策问题。

<![if !supportLists]>l         <![endif]>强化资源设计、开发的行业特性,加强学与教的理论知识。

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在从事教育资源、教育软件和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中,除了要遵循基本的软件工程思想,还要具有先进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通过资源的使用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人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实际上人们都在期待着教学软件能够像许多游戏软件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地把社会的技术和产品融入学习过程中。

<![if !supportLists]>l         <![endif]>

2.现代远程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出现和普及,对于人们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需要,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方式已经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用而生。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学形式自身的特点以及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它将对教育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预示着其很好的发展前景。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

通过多年的试点工作,我国远程教育在办学机制、招生规模、学习支持、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相关联的问题也伴随其右。

第一,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多种传播模式,但是教师仍然缺乏网络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if !supportLists]>l         <![endif]>

<![if !supportLists]>l         <![endif]>通过卫星进行双向或单向实时教学;

<![if !supportLists]>l         <![endif]>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双向实时教学;

<![if !supportLists]>l         <![endif]>通过局域网点播课件或者利用光盘课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if !supportLists]>l         <![endif]>集中面授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初具规模,但是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偏低,学习行为改变比较困难。

绝大多数高校向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有六种形式:

<![if !supportLists]>l         <![endif]>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同步或者异步教学辅导或者答疑;

<![if !supportLists]>l         <![endif]>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自学时使用;

<![if !supportLists]>l         <![endif]>通过各类视频会议系统组织集体实时讨论和交流;

<![if !supportLists]>l         <![endif]>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学习活动(实验、参观、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

<![if !supportLists]>l         <![endif]>通过常规通信工具,为学生提供咨询和答疑服务;

<![if !supportLists]>l         <![endif]>面授辅导答疑。

远程学习非常强调自主学习,但我国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偏低,学习能力较弱,不善于自主学习,相对于西方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学生依赖于课堂、依赖于教师,缺乏网上自主学习的态度、动机、自我测试和考试策略明显处于劣势5。因此,在我国的远程网络教育中,除了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网络课件)、实施好远程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以外,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应用水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第三,学习资源建设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校内外资源共享和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6。从这里可以看出,远程教育校内外资源共享的互通机制相对比较保守,仅局限在同一所学校小范围内使用同一类课件,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和大规模实施教育的特性都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而且学生之间跨校、跨地区、跨国之间的学分互认、自由选课、交流互动的灵活性方面还比较欠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四,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还是不能很好地组合课堂教学优势和网络教学优势的互补。

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教育技术学科应该加强远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问题,尤其要重点关注一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if !supportLists]>l         <![endif]>进一步研究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为教学设计人员和辅助人员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if !supportLists]>l         <![endif]>探究混合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机制,丰富远程学习的活动形式,促进知识获得、加强社会交互、强化学习者自我监控的意识。

<![if !supportLists]>l         <![endif]>加强基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使之更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if !supportLists]>l         <![endif]>关注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话语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积累的研究,增强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对远程学习的支持。

<![if !supportLists]>l         <![endif]>加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提高社会对远程教育的认可度。

3.信息技术教育及与课程整合

8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10

从教学层面上,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是以建构新型教学结构为本质特征的,而这种新型教学结构强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和社会背景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究竟该如何实现这种新型教学结构,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基于活动的理论,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创造机会。

从社会支持层面上,信息技术在教学系统中就是要创造一个教师和学习者相互合作和信任的环境,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模式都是教和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助于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协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从情境认知层面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无论是从教材形式设计,还是教学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新视角,应该在与其它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一项综合任务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要提供尽量真实的任务情境。境境认知的重点在于高层的思考技能,而不是实际信息的记忆。通过提供复杂、设计有漏洞的、真实的任务,培养学习者抽象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信息的查找能力、问题解决过程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和真实问题背景中的推理能力。而在传统课堂中,学习者经常面对的是一些不适当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或任务,这些任务脱离学习者的实际经验,对学习者的培养没有明显的作用。

事实上,在学科专业规范中,为了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已经列入了三门相关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育技术项目实践,这也是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重要体现。

三、知识工程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和开辟更广的发展空间和研究领域时,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有效理解和应用。一时期“教育技术与知识工程”成为热门话题。

1.知识工程的概念

知识工程是应用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求解的手段。恰当地运用专家知识的获取、表达和推理过程的构成与解释,是设计基于知识的系统的重要技术问题”12。从知识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知识工程是伴随“专家系统”建造的研究而产生的。实际上,知识工程的焦点就是知识。知识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含知识获取、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等,其研究目标是挖掘和抽取人类知识,用一定的形式表现这些知识,使之成为计算机可操作的对象,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一定智能。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应该把知识作为基础设施来看待和发展,应该营造将科研、高校、企业与知识机构和广大劳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实现协同和互动,使知识得以生产、传播、扩散,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和应用所需要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同国家创新体制联系在一起的,仅靠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不够的,毫无疑问必须涉及到计算机、通讯、教育、心理、社会、经济、传播等诸多学科。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广义的知识工程学,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13。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意义不在于模拟本身,而是在于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发展人类知识。

2.教育技术与知识工程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为了促进知识的有效理解,教育技术学领域除了借用人文社科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之外,还应用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即话语分析和开发研究方法,去探究知识形式化和可视化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机器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如知识本体论、知识表征和问题表征、知识库与协同计算、语言认知和语言计算、认知建模和知识推理等,都将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坚固的基础知识。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借助学习平台搭建了丰富的学习环境,利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知识可视化工具,通过大量形式化的知识学习,不仅扩展了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多个层面问题的探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的发展。毫无疑问,教育是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扩散的重要途径,因而从教育的角度,特别是教育技术的角度,研究知识工程是必要的。另外,知识工程的研究领域涉及多种学科,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人员来说,他们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与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应是知识工程研究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因此知识工程可以也应该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四、结语

经过老一辈教育技术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实践领域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者众多、领域广泛、发展迅速的重要学科,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教育学科知识库的丰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面临的问题也同时凸显出来,这既是对本学科发展的一种严峻挑战,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6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6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