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教育技术文化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6 20:49
【摘要】:教育和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技术纳入文化视界中加以考量,旨在揭示教育、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场域论为指导,尝试架构教育技术文化场,进而提出文化进化"流"模型,深刻阐释了教育技术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教育技术文化场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图文】:

架构图,教育技术,涵化,文化要素


由于文化(教育文化和技术文化)和技术在层次结构的“呼应”关系为两种文化的互动、渗透、转化和交融提供了机会和可能。结合图 4,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文化和技术文化在深层观念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表层物质文化上直接接触而使各自文化发生渗透、传播、融合和进化,即通过“涵化”过程而使用得教育文化和技术文化得以共同丰富和发展,并催生出新型的教育技术文化(图 5)。图 5 教育文化与技术文化进化“流”模型(包括层次、涵化、移进关系)(2)技术文化与教育文化进化的“流”模型在技术文化场中,就文化分层的“权重”来看,“心理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即三角形中的切块面积大小反映权重的大小)。首先,必须承认技术文化中存在知识经验、技艺技巧、思维方式,甚至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无形的观念文化。正是因为“有精神形态的技术存在,由此形成一个从‘技术抽象’到‘技术具体’的转变过程

位置图,教育技术,技术文化,连续统


达和实现——即教育技术化;而富积技术文化的主体一端,则应更多地关心技术用于负载的教育思想、价值和意义,促进人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即技术教育化。(图 6)图 6 教育技术场域中教育文化—技术文化连续统四 教育技术文化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笔者将从“教育技术文化系统的场域分析→教育技术文化系统的功能定位→教育技术文化共同体建设”这条脉络进行梳理。首先,场域理论对从文化视角展开教育技术实践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教育技术场域众揽了多种背景参与主体,他们在以往学习背景和经历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并认同各自的身份和责任,形成持续存在的性情倾向、品味和偏好。当“遁隐”于身体的惯习由内而外驱动个体时,行动主体和自己所在场域的分工、职责、义务(即场域关系中的位置)自动“对接”起来——即所谓的“本体论契合”,配合完成各自分担的责任,最终实现整个教育技术场的协同运作。也正是因为参与主体学习背景和资本需求的差异(如教育类别的人员倾向于争夺教育文化资本,而技术类别人员则倾向于技术文化资本,而综合类别的人员在争夺教育文化资本和技术文化资本的量和质也不同,于是形成连续统),他们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实践、进修学习、职务竞选
【作者单位】: 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数理系;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益民;;顾明远教授文化观的若干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2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3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4 冯秀琪;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5 朱国华;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朱国华;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祝智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8 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郑金洲;文化与教育:两者关系的探讨[J];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10 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J];学术探索;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啸虎,陈玉梅;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戴宗红;;E-learning与深化高职实训改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刘志军;;体育教学中运动角色扮演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李丽;陈永杰;陈维;;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李琪;;当代大学生亚文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6期

7 朱绍友;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田健;孙守钧;程治山;吴锡冬;;天津农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9 王长乐;文化、人格及其教育学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陈群;重要他人对幼师女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文;陈国华;;城市社区应急文化体系构建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立军;;可持续发展教育文化简论[A];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高宏钰;;在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荆筱槐;陈凡;;技术不确定性的价值观规约——一种技术价值观的功能剖析[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长吉;;我国传统教学价值观念回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宋存瑞;;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易忽略问题[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玉富;;广西民族中职学校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探究[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赵玉;周元春;;基于行动研究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教学实践[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孙盛萍;杨皓;;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张春瀛;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测评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航;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淼;中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超;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孟宪翔;网络电视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曲秀芬;基于UC和Blog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顾明远;知识经济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3 顾明远;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及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4 赵国栋;论西方教育界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和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5 顾明远,高益民;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6 孙玲;唐爱民;;当前我国成人教育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J];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7 刘万年;高校教育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8 李冰,谢百治;现代教育技术与人文精神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9 彭绍东;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命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10 张际平;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发明;;场域理论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构建[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邵璐;;翻译社会学的迷思——布迪厄场域理论释解[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臧晓露;;嫁接的博弈——以职业粉丝组织为例[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翼飞;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电视知识分子[D];吉林大学;2009年

2 范宣文;中学班级场域中的师生冲突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冯莹;技术创新视野下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功能定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刘陶;基于场域理论的高校教师激励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孙成键;影响孝行为的社会性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华;论媒介事件的意识形态建构[D];兰州大学;2009年

7 刘佳佳;品牌核心价值构建中的终端视觉表现探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郑思;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话语场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丽丽;河北曲周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状况考察[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6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536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1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