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课程文化研究的课程论意义

发布时间:2019-10-12 05:52
【摘要】:从当前世界和我国范围内的课程研究的趋势看,"课程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主导话语方式,课程文化成为课程论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用课程文化的研究范式在观念与制度层面推进课程研究,进而探讨课程研究视角和主题问题。近几年来的课程文化研究,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解决课程研究中的普适化和本土化、移植与原创、依附与借鉴的矛盾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赤峰学院副教授;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靖国平;;从“学科立场”到“学派立场”——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2 张忠华;;教育学中国化百年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谢武纪;张亚能;;发现与生成:现代教育研究的基本走向——对教育学原创的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邬志辉;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郑金洲 ,林存华;世纪之初中国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6 李太平;;当前教育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几种倾向[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7 李均;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道路选择——兼论借鉴与依附的本质区别[J];江苏高教;2005年06期

8 李宝庆;靳玉乐;;协商课程评介[J];教育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兵;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石隆伟;;哲学视野下的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3 潘懋元,陈兴德;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4 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熊吕茂;;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包海兰,包荣先;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述评[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何虹,何艳茹;中美成人学习动机的文化背景比较[J];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01期

8 李芒;郑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9 刘庆昌;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刘庆昌;论教育学的性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丁德科;;中国哲学的人文资本内涵及其现代价值[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4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5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珍喜;人、文化、社会的互动[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圣;中国武术技击规律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学锋;价值失范与价值构建[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7 党延敏;对儒学思想当代价值的评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伍雄武;论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樊陈琳;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建军;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邬志辉;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转化中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胡艳,刘东敏,刘永明;关于影响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因素的探讨及其素质内涵的理解[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4 钟海青;论教育理论研究的困境与超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林莉;在借鉴与依附之间——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6 邬志辉;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赵蒙成;香港的“校本管理”改革评介[J];教学与管理;2000年10期

8 李艺;论网络教学中师生交流关系的建构[J];教育科学;2000年03期

9 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6期

10 郑金洲,林存华;认识“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平;姚志宏;;构建从控制走向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J];基础教育;2007年04期

2 沈建民;;走向“自觉”的课程创生——教师课程创生素质的提升与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的创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3 张永强;;论课程论的本性追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4 孙君;;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策略 营造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5期

5 张亚斌;周宏;李笑涛;李艳;王爱峧;魏永庆;;从加拿大的远程教育发展趋势看开放大学的文化使命(下)[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6期

6 李家清;户清丽;;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现状透视与未来瞻望——基于2010年全国课程论研讨会和教学论年会研究成果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7 本刊特约评论员;;课程领导:学校的时代职责[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8 ;本刊投稿邮箱[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2期

9 李文涛;;从课程的发展史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7期

10 汤立宏;顾燕文;何永红;蒋耀龙;何金娣;何永红;顾燕文;陈先锋;许妙丽;王文辉;;增强课程意识 全面提升课程领导力[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苏国华;刘军;;多元文化融合的课程文化[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2 方晓东;;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活动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论的挑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黎明;;论罗杰斯的主体性教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沈立;;立足真实 力求有效[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7 曹越明;;打开多面墙壁 构建开放式学校[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淑苓;文化立校的关键在于创新课程文化[N];天津教育报;2010年

2 郑豪杰;课程的品质本该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钱月航;省教科院基地学校科研协作会在我市举行[N];常州日报;2008年

4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铁军;走向文化的几点思考[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5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课题组;2003年:教育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闫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一校一品 文化兴教[N];天津日报;2008年

9 田保华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2011年我们期待什么?[N];中国教师报;2011年

10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郜云雁 实习生 王健红 杜岩岩;不能遗忘的俄罗斯[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10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玲;我国课程论建构理路的“后课改”反思[D];渤海大学;2012年

2 唐盈盈;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的特殊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潘仪;基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冬梅;中国新加坡课程文化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杜彩红;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汪亚利;英国第六学级的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党亚丽;中学化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路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钟丽芳;民族学校的学校文化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娜;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7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547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b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