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教育对抑郁症污名的干预:基于心理疾病观核心维度

发布时间:2020-11-06 06:26
   心理疾病污名一直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各种文化中,给个人发展和心理疾病治疗以及相关群体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它造成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使心理疾病患者的正常社交与工作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当患者将公众的消极态度指向自己并内化,产生自我污名,降低患者的求助医院,带来消极的自我认知。同时,污名还会影响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使他们背负不必要的社会偏见。因此,污名及污名干预一直是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话题。关于污名干预各国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远没有达到完全消除的地步。其中,教育方式是最常用的减少污名的手段,但研究者们对于教育干预的效果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教育的内容可能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本文引入心理疾病观核心维度——原因个人可控性与后果严重性,来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的干预效果及背后的机制。由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因此本文干预的心理疾病污名具体为抑郁症污名。围绕这一目的,本文进行了如下两个研究:研究一,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疾病观核心维度与污名之间的关系,可控性与严重性是否对抑郁症污名有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可控性和严重性对抑郁症污名中的社会距离交互作用显著,可控性对恐惧情绪主效应显著,严重性对同情情绪主效应显著。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使用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症污名进行干预,设干预组和对照组,检验教育干预的效果,并探索心理疾病观核心维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教育干预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社会距离,显著提升同情情绪。心理疾病观核心维度中的个体影响严重在教育干预与社会距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疾病观核心维度中表现怪异在教育干预与恐惧情绪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最后,从本文研究结果出发,提出了四条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49.4;B844.2
【部分图文】:

严重性,可控性,交互作用,社会距离


顿士学位论文??y?MASTER'S?THESIS??表3.?5严重性与可控性对社会距离的方差分析结果???因变量?变异来源?SS?df?MS?F?p??会距离?严重性?900.32?1?900.32?14.15***?.000??可控性?298.50?1?298.50?4.692*?.032??严重性?X?可控性?739.73?1?739.730?11.628**?.001??误差?11005.32?173??性与可控性的交互作用显著(Fo,/73)=11.628,?/K0.01,partial?rf=0.07)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高可控条件下,严重性高低对社会距离有显=?25.276,户<0.001,partialrf=0.13)。图?3.1?更直观地呈现了严重性对社会距离的相互作用。??

社会距离,变化趋势,情绪


对干预与测量时间对同情情绪的相互作用进行MANOVA检验时发现:(1)干??预组的同情情绪在前测与后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86)?=-4.421,/X0.05,partial??riM).13),结合图4.1可看出,后测组的同情情绪有显著上升;(2)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同情情绪在后测上得分有显著差异(i7?(2,?186)?=6.002,_p<0.05,partial?if=0.05),??干预组同情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在追踪数据上,干预组同情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情得分(尸(2,?186)=3.372,/K0.01,partialTf=0.06)。由此可知,教育干预??对同情情绪的增加有显著作用。??图4.1可更直观地看到干预组和控制组的社会距离与同情情绪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干预组的社会距离水平在干预后呈现下降趋势。干预组的同情情绪在后??测中有显著上升

模型图,中介作用,维度,核心


图4.?2核心维度在干预与污名水平间的中介作用模型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鹏;;中医疾病观的特点[J];医学与哲学;1987年08期

2 区永欣;;中医学的疾病观[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3 巩亚男;杜渐;李志荣;刘珍珠;徐祥芸;王昊;杨秋莉;;中医疾病观视角下的叙事医学[J];现代中医临床;2016年03期

4 郝丽莉,苏晶,李欣育;论中医模式与中医疾病观[J];中医药学报;1998年06期

5 刘兴柱;论疾病观[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6 陈雪玲;SARS疫情下民众恐慌与心理应对[J];护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7 杜慧群;;现代疾病观特点的初探[J];医学与哲学;1982年06期

8 瞿晓敏;中西健康疾病观的哲学基础[J];医学与社会;2001年05期

9 鲁湾;;树立正确的疾病观[J];科学养生;2013年04期

10 孙易娜;杨云松;孙丽英;刘丰;;张仲景的疾病观和诊疗观探析[J];中医药信息;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凤兰;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玉龙;疾病的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徐云生;论中医学基本观[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山;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就医行为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王枫;教育对抑郁症污名的干预:基于心理疾病观核心维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余兆晟(Yu Siu Shing Steve);天台宗禅修与疾病观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刘新萍;护理工作中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72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872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