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情境对不同心理韧性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2-20 18:13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常会遇到挫折,心理韧性可使个体积极应对挫折情境,本研究旨在研究挫折情境下心理韧性对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研究包括预实验和正式实验,首先验证挫折情境和外显攻击测量的有效性,然后筛选初中生被试研究挫折情境下心理韧性不同的留守初中生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实验采取2(挫折情境:有、无)X 2(心理韧性:高、低)X 2(是否留守:留守、非留守)的组间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情绪评定卡对挫折情境下积极消极情绪进行前后测,挫折情境下被试的消极情绪显著比无挫折情境时上升(t=-6.726,p=0.000),而积极情绪显著比无挫折情境时下降(t=12.293,p=0.000)。说明挫折情境是有效的。在本研究中,实验室助手评定表的α系数是0.96。评价总分和敌意之间的相关系数r=0.694(p=0.000),和焦虑之间的相关系数是r=0.505(p=0.000),和特质攻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是r=0.189(p=0.045)。说明实验室助手评定表测量可用于外显攻击性。2、以外显攻击性为因变量,自变量挫折情境(F=115.288,p=0.000)、心理韧性(F=7.033,...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挫折情境和心理韧性的交互作用表9挫折情境和心理韧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方差来源MSdfFp
图 2 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分析情境、高低心理韧性和是否留守交互作用显著,F=4.716,p=0.031,简单,如表 10 所示:心理韧性和是否留守的交互作用能显著影响挫折情境组性(图 2a),F=13.23,p=0.000;挫折情境和心理韧性的交互作用能显著被试(图 2b),F=12.22,p=0.001。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做了简单简单效 11。表 11 挫折情境、心理韧性、留守交互作用的简单简单效应方差来源 MS df F 韧性(留守、挫折) 7454.85 1 24.83 0.0韧性(非留守、挫折) 16.68 1 0.06 0.8守(低心理韧性、挫折) 416.00 1 1.39 0.2守(高心理韧性、挫折) 717.69 1 2.39 0.1
图 3 心理韧性和留守的交互作用表 16 心理韧性、留守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方差来源 MS df F p高低心理韧性(留守) 0.48 1 12.79 0.000高低心理韧性(非留守) 0.01 1 0.31 0.576是否留守(低心理韧性) 0.36 1 9.56 0.002是否留守(高心理韧性) 0.00 1 0.01 0.915是否留守、高低心理韧性交互作用显著,F=4.029,p=0.046,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图 3,表 16 所示,留守初中生被试中,高、低心理韧性被试的内隐攻击差异显著,12.79,p=0.000,高心理韧性的初中生被试内隐攻击性要显著低于低心理韧性初中生试。非留守被试中,高、低心理韧性对初中生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影响并不显著,F=0.31,0.576。在低心理韧性被试中,是否留守初中生被试内隐攻击差异显著,F=9.5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 范志光,袁群明,门瑞雪. 黑龙江科学. 2017(13)
[2]挫折与挑衅情境下高攻击个体的注意与情绪特点[J]. 刘枫,刘燊,祝阳君,徐强,张林. 心理研究. 2016(04)
[3]不同心理弹性青少年在挫折情境下的认知特点[J]. 王玉龙,姚明,邹淼. 心理研究. 2013(06)
[4]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 赵景欣,刘霞,张文新. 心理学报. 2013(07)
[5]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J]. 严虎,陈晋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3)
[6]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 人口学刊. 2013(03)
[7]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刘轩,高正亮. 中国学校卫生. 2013(03)
[8]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研究[J]. 杜玲利,范志光,魏欣,李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12)
[9]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J]. 朱清,范方,郑裕鸿,孙仕秀,张露,田卫卫.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4)
[10]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在有或无应激情景下的注意偏向特点[J]. 陶云,张莎,唐立,刘艳.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03)
博士论文
[1]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 蔡颖.天津师范大学 2010
[2]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 胡寒春.中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挫折情境对不同自我接纳水平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 张雪丽.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激惹情境对羞怯个体反应的影响[D]. 窦菲菲.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4~6年级小学生情感虐待与攻击性:心理韧性、同伴关系的中介调节作用[D]. 陈晨.沈阳师范大学 2016
[4]挫折与自我损耗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激惹的调节作用[D]. 张照.北京体育大学 2016
[5]宽恕对大学生内隐、外显攻击性的影响:神经质的中介作用[D]. 谢蒙蒙.广州大学 2016
[6]挫折情境下解释风格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 靳海风.宁夏大学 2016
[7]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的影响[D]. 方圆.华东师范大学 2016
[8]大学生正念水平、自我控制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D]. 陈怡.闽南师范大学 2015
[9]挫折情境下心理弹性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D]. 钟振.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0]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其看护人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乔金凤.西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28322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挫折情境和心理韧性的交互作用表9挫折情境和心理韧性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方差来源MSdfFp
图 2 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分析情境、高低心理韧性和是否留守交互作用显著,F=4.716,p=0.031,简单,如表 10 所示:心理韧性和是否留守的交互作用能显著影响挫折情境组性(图 2a),F=13.23,p=0.000;挫折情境和心理韧性的交互作用能显著被试(图 2b),F=12.22,p=0.001。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做了简单简单效 11。表 11 挫折情境、心理韧性、留守交互作用的简单简单效应方差来源 MS df F 韧性(留守、挫折) 7454.85 1 24.83 0.0韧性(非留守、挫折) 16.68 1 0.06 0.8守(低心理韧性、挫折) 416.00 1 1.39 0.2守(高心理韧性、挫折) 717.69 1 2.39 0.1
图 3 心理韧性和留守的交互作用表 16 心理韧性、留守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方差来源 MS df F p高低心理韧性(留守) 0.48 1 12.79 0.000高低心理韧性(非留守) 0.01 1 0.31 0.576是否留守(低心理韧性) 0.36 1 9.56 0.002是否留守(高心理韧性) 0.00 1 0.01 0.915是否留守、高低心理韧性交互作用显著,F=4.029,p=0.046,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图 3,表 16 所示,留守初中生被试中,高、低心理韧性被试的内隐攻击差异显著,12.79,p=0.000,高心理韧性的初中生被试内隐攻击性要显著低于低心理韧性初中生试。非留守被试中,高、低心理韧性对初中生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影响并不显著,F=0.31,0.576。在低心理韧性被试中,是否留守初中生被试内隐攻击差异显著,F=9.5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 范志光,袁群明,门瑞雪. 黑龙江科学. 2017(13)
[2]挫折与挑衅情境下高攻击个体的注意与情绪特点[J]. 刘枫,刘燊,祝阳君,徐强,张林. 心理研究. 2016(04)
[3]不同心理弹性青少年在挫折情境下的认知特点[J]. 王玉龙,姚明,邹淼. 心理研究. 2013(06)
[4]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 赵景欣,刘霞,张文新. 心理学报. 2013(07)
[5]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J]. 严虎,陈晋东.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3)
[6]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 人口学刊. 2013(03)
[7]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刘轩,高正亮. 中国学校卫生. 2013(03)
[8]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与孤独感的研究[J]. 杜玲利,范志光,魏欣,李英.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12)
[9]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J]. 朱清,范方,郑裕鸿,孙仕秀,张露,田卫卫.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4)
[10]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在有或无应激情景下的注意偏向特点[J]. 陶云,张莎,唐立,刘艳.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03)
博士论文
[1]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 蔡颖.天津师范大学 2010
[2]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 胡寒春.中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挫折情境对不同自我接纳水平留守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D]. 张雪丽.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激惹情境对羞怯个体反应的影响[D]. 窦菲菲.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4~6年级小学生情感虐待与攻击性:心理韧性、同伴关系的中介调节作用[D]. 陈晨.沈阳师范大学 2016
[4]挫折与自我损耗对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激惹的调节作用[D]. 张照.北京体育大学 2016
[5]宽恕对大学生内隐、外显攻击性的影响:神经质的中介作用[D]. 谢蒙蒙.广州大学 2016
[6]挫折情境下解释风格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 靳海风.宁夏大学 2016
[7]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的影响[D]. 方圆.华东师范大学 2016
[8]大学生正念水平、自我控制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D]. 陈怡.闽南师范大学 2015
[9]挫折情境下心理弹性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D]. 钟振.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0]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其看护人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乔金凤.西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28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2928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