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李鸿章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国家强行用大炮和船舰轰开了中国关闭了120多年的大门,中国从此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奕鐳、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清廷大员开始发起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他们深刻认识到清朝统治所面临的危险处境,出于切身的阶级利益,他们担负起了艰难的历史使命。 晚清之际,中国传统教育开始变得空疏无用,无论是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各级各类的学校都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从教学内容到学生的考课,都以科举入仕为宗旨。由封建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一心钻研八股文,对八股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随着洋务运动的启动,以奕鐳、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日益接触频繁。他们意识到中国的科技、军事、教育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们亲眼目睹了西方教育下的人才辈出,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变革意识。他们冲破重重阻力,对传统封建教育加以变革,拉开了洋务教育的帷幕。 作为洋务派的首领及中坚力量,李鸿章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教育主张,并身体力行地去办教育。例如,他主张改革传统的科举取士制度,试图建立新的教育体制;积极倡导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各种近代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设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组织翻译西方科技书籍等。正是因为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中国大地上建起了第一批新式学堂,派遣出了第一批赴美、赴欧留学生。也是由于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育培养方式等各个层面都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变革趋势。中国传统教育从此开始走上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同时,李鸿章致力开创的洋务教育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外交、军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人才,推动了晚清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李鸿章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进行了分析,详细地论述了他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李鸿章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李鸿章的生平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其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以史料为依据,论述了李鸿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主要对其人才培养思想及科举改革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三部分:对李鸿章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其创办新式学堂、筹划与支持留学教育事业以及设立翻译馆,组织翻译西书这三个方面教育实践活动来论述的。 第四部分:对李鸿章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评价,分析其历史作用及局限性。
【关键词】:李鸿章 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52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3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李鸿章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13-18
- 一、李鸿章生平13-15
- 二、李鸿章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15-18
- (一) 李鸿章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15-16
- (二) 李鸿章教育思想的逐步发展16-18
- 第二章 李鸿章教育思想主要内容18-30
- 一、人才培养思想18-24
- (一) 从国家自强的高度出发,强调培养新式人才18-19
- (二) 提出人才培养的途径19-24
- 二、科举改革思想24-30
- (一) 倡议科举开设西学新科目24-26
- (二) 与保守派进行论争,力陈八股取士制度的弊端26-28
- (三) 建议将新式学堂人员与科举正途并重28-30
- 第三章 李鸿章教育实践活动30-41
- 一、积极创办各种新式学堂30-35
- 二、积极筹划、支持留学教育35-39
- (一) 尽力保障留学经费35-37
- (二) 关注、指导留学生学业37-38
- (三) 竭力为返国留学生谋出路38-39
- 三、设立翻译馆,组织翻译西书39-41
- 第四章 李鸿章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41-46
- 一、 历史作用41-43
- (一) 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化41-42
- (二) 造就了大量的中国近代新式人才42
- (三) 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42-43
- 二、 局限性43-46
- (一) 封建色彩较浓43-44
- (二) 过多注重军事教育44
- (三) 所建新式学堂不成体系44-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后记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丽君;;李鸿章海军教育实践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8期
2 唐克周;;略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7期
3 王泰来;郭冬;;晚清图画明信片纪事之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J];集邮博览;2011年07期
4 邓亚骏;;被“埋没”的大器之才[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5 陶欣欣;;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评[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6 刘春丽;袁先海;;湖北绅士与新式学堂的兴起[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萧潇;;曾国藩三千步识人[J];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2011年Z2期
8 李庆鹏;;浅析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的限教主张[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吴洪成;闫志军;;清末重庆新式学堂述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苑青;;课余一笑[J];青苹果;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建娣;;李鸿章平捻政策出台前后[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2 关威;;中法战争前李鸿章与宝海、脱利古谈判述论[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方民镐;;19世纪70年代中日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和李鸿章的对日认识[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学照;;论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的三次会晤[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戴东阳;;徐承祖与中日《天津条约》[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6 邢丽雅;翟金玲;;论甲午之战的“战和之争”[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7 玛丽.B.兰金;李云;;《李鸿章评传》——书评[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8 翁飞;方英;;《李鸿章全集》(新编)编纂工作及资料的爬梳与研究[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9 孙世岳;;李鸿章与欧洲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刘鹏;;论李鸿章对清末海军近代化的影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冀瑞敏;李鸿章背信杀八王[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记者 李陈续;李鸿章享堂在合肥开放[N];光明日报;2003年
3 本报驻京记者杨瑞春;孤独的李鸿章[N];南方周末;2003年
4 深圳商报记者 甘险峰;李鸿章的最后七年[N];深圳商报;2003年
5 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副馆长 吴胜;红顶徽商李鸿章[N];中国经营报;2011年
6 雪珥;李鸿章广东任职重拳“打黑”[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7 翁飞;李鸿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N];北京日报;2003年
8 艾枫;秋风宝剑孤臣泪(15)[N];中国财经报;2003年
9 孙明;评说李鸿章[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余仁杰;是小说,更是历史[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伍;李鸿章洋务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益锋;晚清海防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孙f ;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涛;清军火器、军制与战争[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邵建;郑观应社会关系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凌宇;晚清李鸿章外交策略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雷瑶;庚辛议和中的大吏因应(1900.7-1901.9)[D];东华大学;2011年
3 王延开;洋务新政与李鸿章对财政的控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钟鸿昌;清政府引导朝鲜开港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东;李鸿章与中法战争[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黄俊华;李鸿章与晚清宗藩体制的瓦解[D];河南大学;2004年
7 吴建章;李鸿章家教刍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雪飞;论李鸿章与其幕府之关系[D];厦门大学;2008年
9 王芳;李鸿章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亚丽;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李鸿章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0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