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5 11:0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恋这一主题在西方心理学界—直颇爱关注。在中国,自恋的研究并不多见,涉及隐性白恋的研究更是少有,但是自恋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这种自恋心理对每个个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当今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崇尚自我独立的思潮不断蔓延,个体的隐性或显性的自恋心理也变得日益突出。因此,白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变量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美国心理学家Campbell有关自恋与恋爱的关系研究表明,个体自恋的人格特征对其恋爱质量、恋爱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大学时期,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恋爱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自恋的人格特征及其与恋爱关系问题已经成为这一群体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隐性自恋人格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隐性自恋的初测问卷,经过初测和统计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最后,使用自编的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和洛克-华莱氏(Lock-Wallace)婚姻(恋爱)关系调适问卷对139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结论: 1.大学生隐性自恋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结构,包括自我优越、人际敏感、自我欣赏、自我保护四个因素; 2.自编的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着测量大学生隐性自恋的工具; 3.总体上,大学生的隐性自恋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隐性自恋在各个因素上发展不均衡,人际敏感显著高于另外三个因素。 4.大学生的隐性自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1)大学生隐性自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隐性自恋,差异具体表现在自我优越、自我保护两个因子上,男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2)不同学科的大学生隐性自恋具有显著差异,文科的学生隐性自恋表现最为明显,具体到各个维度:在自我优越、自我欣赏因子上,大学生得分存在文科艺术理科的趋势;在人际敏感、自我保护因子上,得分则存在文科理科艺术的趋势; (3)不同年龄的大学生隐性自恋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自我优越、自我保护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各年龄阶段在各因子上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5.大学生隐性自恋与其恋爱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即隐性自恋明显的大学生在恋爱中获得较低的满意度较。其中,自我优越、人际敏感、自我保护因子均与恋爱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仅自我欣赏因子与恋爱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
【关键词】:隐性自恋 恋爱满意度 关系 大学生 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问题提出10-12
- 1.1 选题缘由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2 文献综述12-23
- 2.1 隐性自恋的研究12-17
- 2.1.1 隐性自恋的定义12-13
- 2.1.2 隐性自恋与显性自恋13-14
- 2.1.3 隐性自恋的测量14-15
- 2.1.4 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15-16
- 2.1.5 隐性自恋的社会认知研究16-17
- 2.2 恋爱满意度的研究17-20
- 2.2.1 大学生恋爱研究17-18
- 2.2.2 关系满意度研究18-20
- 2.3 自恋与恋爱关系的研究20-21
- 2.4 已有研究的局限21-23
- 3 本研究构想23-26
- 3.1 研究目的23
- 3.1.1 探索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维度23
- 3.1.2 探讨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特点23
- 3.1.3 探讨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23
- 3.2 研究内容23-24
- 3.2.1 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编制23
- 3.2.2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发展特点研究23-24
- 3.2.3 大学生隐性自恋和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24
- 3.3 研究假设24
- 3.4 研究方法24-25
- 3.4.1 文献综述法24
- 3.4.2 问卷调查法24
- 3.4.3 数理统计法24-25
- 3.5 研究程序25-26
- 4 研究一: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编制26-36
- 4.1 研究目的26
- 4.2 研究方法26-27
- 4.2.1 被试26-27
- 4.2.2 研究材料27
- 4.2.3 研究程序27
- 4.2.4 数据统计和分析27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27-35
- 4.3.1 大学生隐性自恋初测问卷的编制27-31
- 4.3.2 大学生隐性自恋正式问卷的编测31
- 4.3.3 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31-35
- 4.4 小结35-36
- 5 研究二: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特点分析36-42
- 5.1 研究目的36
- 5.2 研究方法36-37
- 5.2.1 被试36
- 5.2.2 研究材料36-37
- 5.2.3 数据统计和分析37
- 5.3 结果与分析37-40
- 5.3.1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总体特点37-38
- 5.3.2 大学生隐性自恋总体的性别、学科和年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38
- 5.3.3 各个维度的性别、学科和年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38-39
- 5.3.4 大学生隐性自恋各维度的具体差异比较39-40
- 5.4 小结40-42
- 6 研究三: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42-46
- 6.1 研究目的42
- 6.2 研究方法42
- 6.2.1 研究工具42
- 6.2.2 研究程序42
- 6.2.3 统计处理42
- 6.3 结果与分析42-45
- 6.3.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描述分析42-43
- 6.3.2 不同性别与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简单相关分析43
- 6.3.3 隐性自恋和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相关分析43
- 6.3.4 隐性自恋对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分层回归分析43-44
- 6.3.5 隐性自恋各维度对大学生恋爱满意度的分层回归分析44-45
- 6.4 小结45-46
- 7 总讨论46-51
- 7.1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结构和测量46-47
- 7.2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特点分析47-48
- 7.2.1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总体分析47
- 7.2.2 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性别差异分析47
- 7.2.3 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的年龄差异分析47-48
- 7.2.4 大学生隐性自恋的学科类型比较分析48
- 7.3 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48-49
- 7.4 本研究的新意及有待改进之处49-51
- 7.4.1 本研究的新意49
- 7.4.2 本研究有待改进之处49-51
- 8 总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附录55-63
- 后记6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煜;;高中生隐性自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学理论;2013年05期
2 杨良群;陈彦宏;;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敖天侠;初中生自恋类型及其对注意偏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2 张笑;自恋人格、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3 翟云彦;高中生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中菊;大学生积极幻想的结构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张宝强;父母教养方式、自恋人格与大学生攻击性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6 卫丹;高知女性双性化人格特征与择偶偏好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赛;恋爱主观感受量表(RPUS)的编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刘玲;大学生情侣婚前辅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隐性自恋及其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0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