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团体干预
发布时间:2021-10-26 02:16
当今愈加严峻的求职环境要求大学生更积极地进行职业探索。研究表明,个体想要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职业,实现相对稳定的就业,就需要积极有效的主动生涯行为。个体拥有清晰的未来工作自我对职业发展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个体形成长期主动职业行为的基础,不仅促使个人更倾向于从事积极的职业行为,也更有可能影响他们未来一段时间的职业发展行为。本研究希望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干预,为改善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行为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在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职业发展行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量表筛选、辅导员推荐、海报招募等方式筛出18名未来工作自我不清晰的大专三年级学生。18名被试被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名学生。实验组接受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干预,而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采用问卷法、组员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问卷量表对实验组、对照组被试进行前测,随后一个月对实验组进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干预。所有干预全部结束后再次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后测。对照组只进行问卷前后测,不进行任何干预。同时在团辅结束半个月后对实验组成员在进行一次追踪测试,来评估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干预效果的持续性。量化分...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未来工作自我
2.1.1 概念
2.1.2 未来工作自我与职业可能自我
2.1.3 未来工作自我的结构
2.2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
2.2.1 概念
2.2.2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概念辨析
2.2.3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作用
2.2.4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动机来源
2.2.5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影响因素
2.2.6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干预研究
2.3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职业发展行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法
3.3.2 实验法
3.4 研究工具
3.5 实验设计
3.5.1 实验方法
3.5.2 实验对象
3.6 团体辅导方案
3.6.1 目标
3.6.2 原则和方法
3.6.3 干预方案
3.6.4 数据处理
3.7 实施过程
3.7.1 被试招募
3.7.2 团体情况
3.7.3 具体实施过程
4 结果与分析
4.1 干预前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分析
4.1.1 干预前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各条目分析
4.1.2 干预前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总体分析
4.2 干预前研究对象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状况分析
4.3 干预后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分析
4.3.1 干预后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各条目分析
4.3.2 干预后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总体分析
4.4 干预后研究对象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状况分析
4.5 大学生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干预效果
4.5.1 量表评估
4.5.2 质性评估
5 讨论
5.1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干预的有效因素
5.2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职业发展行为的关系
5.3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干预效果的持续状况
5.4 外部情境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7.1 本文存在的不足
7.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曹晓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02)
[2]知识经济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其对策[J]. 车志远,张荣兴,于钦明,杨玉赫. 经济研究导刊. 2018(02)
[3]MTI职业探索对职业使命感的影响——未来工作自我的中介作用[J]. 谢玖兰,王恒. 文学教育(上). 2017(11)
[4]工作领域的可能自我:未来工作自我的动机作用[J]. 刘晋,黄波,李曼毅,王颖.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16)
[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邓彩艳. 统计与管理. 2017(03)
[6]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与研究[J]. 崔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4)
[7]自我概念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分析[J]. 庄严,张春辉,陈士良,刘东卫,张竞文.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07)
[8]未来工作自我: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 张敏,叶茂林,彭坚,陈宇帅.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5)
[9]求职目标清晰度对职业发展影响机制的追踪研究——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角[J]. 冯彩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基于可能自我的自我概念整合模型[J]. 蒋昌盛. 社会科学家. 2015(07)
硕士论文
[1]社会转型视野下的身份建构[D]. 陈亮.贵州大学 2017
[2]未来工作自我:结构与动机作用[D]. 秦晨曦.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未来工作自我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观点采择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邱瓅瑶.苏州大学 2014
[4]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成就目标定向和职业决策的关系[D]. 黄彬.沈阳师范大学 2012
[5]大学生自立人格与职业探索行为的关系[D]. 杜林贤.福建师范大学 2011
[6]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初步研究[D]. 牛媛媛.首都师范大学 2007
[7]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刘雪莲.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58626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未来工作自我
2.1.1 概念
2.1.2 未来工作自我与职业可能自我
2.1.3 未来工作自我的结构
2.2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
2.2.1 概念
2.2.2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概念辨析
2.2.3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作用
2.2.4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动机来源
2.2.5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影响因素
2.2.6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干预研究
2.3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职业发展行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法
3.3.2 实验法
3.4 研究工具
3.5 实验设计
3.5.1 实验方法
3.5.2 实验对象
3.6 团体辅导方案
3.6.1 目标
3.6.2 原则和方法
3.6.3 干预方案
3.6.4 数据处理
3.7 实施过程
3.7.1 被试招募
3.7.2 团体情况
3.7.3 具体实施过程
4 结果与分析
4.1 干预前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分析
4.1.1 干预前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各条目分析
4.1.2 干预前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总体分析
4.2 干预前研究对象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状况分析
4.3 干预后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分析
4.3.1 干预后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各条目分析
4.3.2 干预后研究对象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状况总体分析
4.4 干预后研究对象职业生涯探索行为状况分析
4.5 大学生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干预效果
4.5.1 量表评估
4.5.2 质性评估
5 讨论
5.1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干预的有效因素
5.2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与职业发展行为的关系
5.3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干预效果的持续状况
5.4 外部情境因素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7.1 本文存在的不足
7.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曹晓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02)
[2]知识经济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其对策[J]. 车志远,张荣兴,于钦明,杨玉赫. 经济研究导刊. 2018(02)
[3]MTI职业探索对职业使命感的影响——未来工作自我的中介作用[J]. 谢玖兰,王恒. 文学教育(上). 2017(11)
[4]工作领域的可能自我:未来工作自我的动机作用[J]. 刘晋,黄波,李曼毅,王颖.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16)
[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邓彩艳. 统计与管理. 2017(03)
[6]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与研究[J]. 崔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4)
[7]自我概念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分析[J]. 庄严,张春辉,陈士良,刘东卫,张竞文.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07)
[8]未来工作自我: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 张敏,叶茂林,彭坚,陈宇帅.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5)
[9]求职目标清晰度对职业发展影响机制的追踪研究——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视角[J]. 冯彩玲.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10]基于可能自我的自我概念整合模型[J]. 蒋昌盛. 社会科学家. 2015(07)
硕士论文
[1]社会转型视野下的身份建构[D]. 陈亮.贵州大学 2017
[2]未来工作自我:结构与动机作用[D]. 秦晨曦.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未来工作自我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观点采择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邱瓅瑶.苏州大学 2014
[4]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成就目标定向和职业决策的关系[D]. 黄彬.沈阳师范大学 2012
[5]大学生自立人格与职业探索行为的关系[D]. 杜林贤.福建师范大学 2011
[6]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初步研究[D]. 牛媛媛.首都师范大学 2007
[7]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刘雪莲.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58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345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