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让课程回归学生

发布时间:2017-07-08 08:07

  本文关键词:让课程回归学生


  更多相关文章: 生本课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摘要】: “课程”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有关课程与学生的讨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每次教育改革必然包括课程的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又必反应一定的学生观;说它年轻,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该问题会呈现新的表现形态、出现新的内涵。 本文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出“让课程回归学生”是当代课程设计中各个环节的必然选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两个要素对课程的运行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课程设计者与课程实施者。课程设计者肩负着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需要课程设计者既要研究社会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又要研究儿童的发展阶段特征,其中“创新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程实施者的任务是将课程设计理念付诸实践,注重的是学生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运用知识的策略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它要求课程实施者在吸收课程理念的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研究如何以最通俗、最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接收课程,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创新知识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注重“经验”在学生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教学设计让学生获得有关课程知识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文章从课程的四个维度分别展开论述: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活化与生命化;在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强调的是构建多元逻辑体系;最后,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的是教师将课程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经验。文章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教育教学中“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实施情况”进行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让课程回归学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生本课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导论9-17
  • 一、选题缘由9-10
  • 二、研究内容10-12
  • 三、研究方法12
  • 四、研究现状12-17
  • 第二章 课程目标:重在发展17-28
  • 一、课程目标的本质及内涵17-20
  • (一) 国外学者对课程目标的表述17-18
  • (二) 国内学者对课程目标的表述18
  • (三) 课程目标的内涵18-20
  • 二、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20-24
  • (一)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20-22
  • (二) 实践中的缺失:三种价值取向的失衡22-23
  • (三) 发展为本:三种价值取向的有机组合23-24
  • 三、课程目标的来源24-28
  • (一) 课程目标的三种来源途径24-25
  • (二) 课程目标来源的基点:学生需要25-28
  • 第三章 课程内容:知识的"活化"与"生命化"28-39
  • 一、课程内容"活化"与"生命化"的必要性28-29
  • 二、课程内容"活化"与"生命化"的基本途径29-39
  • (一) 思想上的转变:构建新型课程知识观29-32
  • (二) 行动上的转变:创新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32-39
  • 第四章 课程组织:构建多元逻辑体系39-47
  • 一、学科课程组织的多元逻辑体系39-41
  • (一) 学科逻辑39-40
  • (二) 生活逻辑40
  • (三) 心理逻辑40-41
  • 二、实践中的误区:对"学科逻辑"的把握有待深入41-44
  • 三、走向生本的课程组织逻辑特征44-47
  • (一) 增强学科课程内容对生活逻辑的适切性44-45
  • (二)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性与互补性45-47
  • 第五章 课程实施:公共知识转向学生经验47-57
  • 一、课程实施的原则分析47-51
  • (一) 教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47-49
  • (二) 教师要有"育人"意识49-50
  • (三) 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50-51
  • 二、课程实施的途径分析51-57
  • (一) 引导学生获得有关知识的直接经验52-54
  • (二) 引导学生获得有关知识的间接体验54-57
  • 参考文献57-61
  • 后记61-6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康柏;复杂性视域中的课程创生[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33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33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