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基于永康市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教师共同体交互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01:14

  本文关键词:基于永康市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教师共同体交互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在线共同体 交互 社会网络分析 内容分析


【摘要】: 作为Web2.0社会性网络软件的重要特征,交互是进行网络学习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在线交流对话、共享的重要途径。交互的结构和深度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在线知识建构的质量,影响到教师隐性知识的表达和实践性知识的积累。研究表明,结构紧密、互惠程度高、边缘成员少的交互结构和认知维度明显多于社交维度的交互内容有利于共同体成员高水平的知识建构。教师作为特殊的学习者,众多学者对于影响其在线交互的因素和促进其在线知识建构的策略方面大多是理论论证,而缺少实证性的研究和数据支持。 为了探索影响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促进其交互的具体策略,本文基于永康市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这一教师虚拟社区,做了深入分析。本研究一方面为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方面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另一方面便于各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深入了解本地区教师在线学习的现状和促进网络学习的质量提供评价依据和决策参考。 基于上述背景与目的,围绕“影响教师在线交互的因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问卷和访谈法,完成以下研究工作: 首先,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解决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的“结构”问题。通过对两个团队在线交互的文本进行量化编码,依次对整体网络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了各自在线交互的结构特点并对两团队进行了对比。 其次,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收集教师共同体相关数据,并使用统计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教师使用平台的情况以及现实中交互情况进行分析,力图找出影响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结构的原因。 再次,以知识建构的视角,构建了教师在线学习的内容分析体系,并依照此框架对交互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找出教师在线交互的内容特点和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存在一定的领导者和关键成员,这些成员一般是现实教师培训活动中的组长、班长或班干部;共同体在线交互对象倾向于现实生活中的特级教师或名师;教师在线知识建构水平总体比较高,但缺乏观点的收敛、检验和达成共识。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影响教师在线交互的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1)在线共同体团队组织结构;(2)现实中的交互关系;(3)平台交互环境的设计;(4)教师个人学习态度、需求、时间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等个人因素;(5)政策及领导的支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提高教师在线共同体交互的质量和知识建构的水平,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优化教师共同体现实培训的组织结构,更科学地分组搭配,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2)开展多样化的现实培训活动促进教师共同体的了解和沟通;(3)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社会性交互功能;(4)转变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观念;(5)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及政策支持和鼓励。
【关键词】:教师在线共同体 交互 社会网络分析 内容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图表目录10-12
  • 图目录10-11
  • 表目录11-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14
  • 1.1.1 信息化时代的学习12
  • 1.1.2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12-13
  • 1.1.3 课题来源13-14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14-16
  • 1.2.1 研究目的意义14-15
  • 1.2.2 研究内容15-16
  • 1.3 研究方法16-18
  • 1.3.1 社会网络分析法16
  • 1.3.2 内容分析法16-17
  • 1.3.3 问卷和访谈法17-18
  • 2 相关概念、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18-29
  • 2.1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18-20
  • 2.1.1 教师在线共同体18-19
  • 2.1.2 交互19-20
  • 2.2 研究现状20-26
  • 2.2.1 教师在线共同体方面所做的研究20-23
  • 2.2.2 在线学习共同体交互方面所做的研究23-26
  • 2.3 理论基础26-29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6-27
  • 2.3.2 交往理论27-28
  • 2.3.3 群体动力理论28-29
  • 3 教师在线共同体交互的社会网络分析29-65
  • 3.1 永康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师使用情况29-34
  • 3.2 平台交互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34-61
  • 3.2.1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34-35
  • 3.2.2 数据收集与量化编码35-42
  • 3.2.3 社会整体网络分析42-59
  • 3.2.4 教师在线共同体交互数据总体分析59-61
  • 3.3 "协作备课"模块数量分析61-65
  • 3.3.1 发表备课时间分布61-62
  • 3.3.2 "协作备课"模块回帖数量和时间的关系62-63
  • 3.3.3 回帖时间分布63-65
  • 4 教师现实交互情况的数据分析65-92
  •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65-67
  • 4.1.1 教师在线交互倾向调查66
  • 4.1.2 教师现实中交互情况调查66-67
  • 4.1.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67
  • 4.2 个人信息部分数据分析67-72
  • 4.2.1 学历69-70
  • 4.2.2 职称70
  • 4.2.3 年龄70-71
  • 4.2.4 教龄71
  • 4.2.5 小结71-72
  • 4.3 教师使用平台基本情况数据分析72-80
  • 4.3.1 登录频率74-75
  • 4.3.2 登录原因75-76
  • 4.3.3 教师认为平台最有帮助的功能76
  • 4.3.4 阻碍教师使用平台的原因76-77
  • 4.3.5 教师对“协作备课”进行评论的态度77-78
  • 4.3.6 教师对“交互问答”进行回帖的态度78
  • 4.3.7 小结78-80
  • 4.4 教师现实交互社会网络分析80-89
  • 4.4.1 密度80-81
  • 4.4.2 相关性分析81-84
  • 4.4.3 度数中心性分析84-86
  • 4.4.4 凝聚子群分析86-89
  • 4.5 分析小结89-92
  • 5 教师在线交互的内容分析92-102
  • 5.1 内容编码92-96
  • 5.1.1 编码步骤92-93
  • 5.1.2 内容分析框架的设计和信度分析93-96
  • 5.2 数据统计与分析96-102
  • 5.2.1 言论总体特征对比97
  • 5.2.2 认知维度内容比较97-99
  • 5.2.3 社交维度内容分析99-102
  • 6 总结与展望102-109
  • 6.1 研究总结102-106
  • 6.1.1 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的特点102-103
  • 6.1.2 影响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的因素103-104
  • 6.1.3 促进教师共同体在线交互的策略104-106
  • 6.2 本文的贡献106-107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107-109
  • 6.3.1 研究不足107
  • 6.3.2 下一步工作107-109
  • 参考文献109-113
  • 附录113-117
  • 附录1:访谈提纲113-114
  • (1) 教师进修学校访谈提纲113
  • (2) 教师访谈提纲113-114
  • 附录2:调查问卷114-117
  • 致谢117-119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119-1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1期

2 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3期

3 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05期

4 曹良亮;陈丽;;远程学习者异步交互的行为方式和特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1期

5 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远程学习者教学交互水平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2期

6 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7 周速;;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马明山;;远程教育中在线交互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9 朱伶俐;刘黄玲子;黄荣怀;;网络学习社区交互文本编码体系的设计及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10 司晓宏;张立国;;“交互”研究的现状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莫新平;网络教学交互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丁洪霞;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教学交互理论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武俊学;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胡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睿;高校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39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39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0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