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7-18 06:27

  本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 专业 共同体 构建


【摘要】: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研究证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相关研究多是集中在教师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不太多。 笔者通过阅读整理文献资料,综合了关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已有研究,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理论以及构建的操作技术两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共同体进行阐述。在阐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教师专业共同体的视角反观我国学校基层教师组织的专业共同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议。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化与共同体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其倡导的是共享的教研规则和专业价值、基于教学问题的反思性对话、教学活动的公共化、对学生学习的共同关注、全校范围的合作。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须从硬件保障和精神支持两方面着手。 在我国现行的学校基层教师组织中,由于管理需求的上升,重教学管理而轻教学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学校中管控性越来越明显,而专业性越来越薄弱。同时,学校中盛行已久的“经验教研”与对同事的教学工作“只表扬不批评”的潜规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校专业性的迷失,造成了教师之间孤立文化、派别主义文化明显,而共同体意识薄弱,学校中的竞争明显强过合作。 基于研究,本文认为应该加强我国学校基层教师组织的专业性和共同体意识,在现有教师组织的基础上克服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应该通过强调学校行政功能服务于专业功能、为教师赋权增能、确保教师见面交谈的时间、建立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目标、以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为活动的出发点加强教师组织的专业性,通过系统思考、游戏、庆典、深入汇谈加强教师组织内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构建我国教师专业共同体。
【关键词】:教师 专业 共同体 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51.1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6
  • (一) 问题的提出10-11
  • (二)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11-12
  • 1.研究设计11
  • 2.研究过程11-12
  • (三) 相关研究综述12-16
  • 1.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基本认识12-14
  • 2.我国基层教师组织的现状14-16
  • 一、教师专业共同体理论16-27
  • (一) 教师专业共同体构建的思想基础16-20
  • 1.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对教师要求的变化16-17
  • 2.教师专业化与共同体理论17-19
  • 3.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概念界定与分析19-20
  • (二)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理念20-23
  • 1.共享的教研规则和专业价值20-21
  • 2.基于教学问题的反思性对话21-22
  • 3.教学活动的公共化22
  • 4.对学生学习的共同关注22-23
  • 5.全校范围的合作23
  • (三) 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23-27
  • 1.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价值23-25
  • 2.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意义25-27
  • 二、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操作技术27-31
  • (一) 硬件架构27-29
  • 1.确保见面交谈的时间27
  • 2.提供临近的物理空间27
  • 3.形成互赖的教学角色27-28
  • 4.建立沟通的结构28
  • 5.教师赋权与学校自治28-29
  • (二) 精神支持29-31
  • 1.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改进29
  • 2.以信任与尊重彼此对待29
  • 3.以知识和技能为改进提供基础29
  • 4.学校领导的支持29-30
  • 5.同化新成员30-31
  • 三、我国学校基层教师组织的专业共同体状态31-42
  • (一) 教师组织的结构31-33
  • 1.教研组与年级组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31-33
  • 2."两组"模式在学校中的架构33
  • (二) 教师组织专业性薄弱33-38
  • 1.行政性强于专业性33-37
  • 2.教学法的缺失与"潜规则"的盛行37-38
  • (三) 教师组织中"共同体"氛围的缺失38-42
  • 1.教师工作中的个人主义38-39
  • 2.教师团队中的派别主义39-40
  • 3.地域人文环境导致教师间的疏远40-42
  • 四、构建我国校本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议42-50
  • (一) 加强专业性42-47
  • 1.学校行政功能服务于专业功能42
  • 2.为教师赋权增能42-43
  • 3.确保见面交谈的时间43-44
  • 4.建立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和目标44-45
  • 5.以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为活动的出发点45-47
  • (二) 加强共同体的建设47-50
  • 1.利用系统思考消解派别主义的弊端47
  • 2.利用游戏和庆典加强共同体意识47-49
  • 3.利用深入汇谈巩固共同体49-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后记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瑾瑜;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小学管理;1997年04期

2 苑斯文;刘建慧;;浅谈大学基层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才智;2011年22期

3 邢厚友;;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4 曹辉;;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学道德素养及其实践内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8期

5 刘宏业;;实现角色转换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校本课程建设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夏亚兰;王民开;;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11期

7 刘次林;;区域的理念,校本的实践——上海市金山区生活德育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焦伟红;李冠亚;;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融通能力培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赵彦俊;;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以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郝彩虹;;外语教师专业认同的变化及特点研究——以九位高校英语教师为案例(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艳;;谈关于“教师专业自我促进与发展”考核与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张亚艳;;谈关于“教师专业自我促进与发展”考核与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3 李智妍;;构建和谐校园促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4 付安权;;教师在线专业发展的理念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王玉梅;;关于学校教师情感建设的初步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6 王建琴;陈维;;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7 王玉梅;;关于学校教师情感建设的初步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8 刘光余;;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赵金梅;;促进幼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条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10 叶蓉;;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高度的自主性[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霞 李沙青;基层教师的心声[N];云南日报;2009年

2 周洪宇;从教师节送不送礼看教师专业伦理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申国昌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形成品学兼优的未来基层教师队伍为目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枫林路中学 杜惠荣 静海二中 李绍玉;教师专业自觉是学校生命之源[N];天津教育报;2011年

5 ;花团锦簇方是春[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记者 罗霞;基层教师就近就便接受优质培训[N];云南日报;2009年

7 乐成四中 郑秀慧;让教师专业在“探索—反思—研究”中成长[N];学知报;2010年

8 崔晓英;教师专业教学角色应转换[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9 李兰瑛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教师;团队研修:水相荡而生涟漪[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孟昭丽 马敏;新课改教材费翻番,苦了贫困生[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t,

本文编号:556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556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3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