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项目从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需要出发,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对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计信学院教育技术系 辽宁师范大学计信学院教育技术系 辽宁师范大学计信学院教育技术系 辽宁师范大学计信学院教育技术系
【关键词】: 新课程 教育技术公共课 教学改革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2006—2007年度科研项目“面向新课程的高师院校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60449)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玉斌,姚巧红,张海燕,刘家勋,王健;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万年;陆彩兰;;信息时代培育农民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马士兴;;多媒体课件图形素材的采集与处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张玲燕;;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浅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陈明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5 黄宇婧;赵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探讨[J];大众科技;2012年01期
6 陈以焰;;踏雪寻梅处 时有暗香来——课标课程中探究教学的点滴体会[J];福建中学数学;2010年01期
7 曹晶;唐捷;刘绍健;吴琦;;数据库在Authorware中的运用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朱红卫;;视频展示台教学功能刍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陈润荣;;对师范专科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1期
10 刘芳铭;;多媒体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雁;人文精神关怀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雍丹;立体化教材支持的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武志强;太钢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杨世伟;“教学处方理论”应用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永光;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晓丽;移动学习支持的网络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潘娟;基于Moodle的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协作学习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崔健;利用WebQuest在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姜忠元;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萃;基于生成性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家傅;运用Webguest模板的教学设计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设计”单元的教案[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张春霞,李龙;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标准(CETS)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二[J];现代教育技术;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治高;魏义华;谢琼;;《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设计论证[J];成才;2002年10期
2 岑忠用;;普通高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0年41期
3 张华伟;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应加强“四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4 倪保前;新课程赋予教与学新的内涵[J];山东教育;2003年34期
5 陈洁;新课程 新感受——参加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有感[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03期
6 张秀清;;学生的三种能力必须培养——谈人教版新课程应用题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14期
7 张金业;;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自觉调整教学行为[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7期
8 张仁芳;;新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5期
9 吴剑平;;新课程中教与学共同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01期
10 周进军;杨丽霞;;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初探[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新课程下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的尝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许吉;;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变化[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邵海倩;;新课程继续呼唤新教育者[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王寿兵;;自我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靖宏伟;;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6 于大鹏;;浅议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夏淑萍;;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化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8 贺卫彬;;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浅谈创新课程中的学法指导[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9 陈淮畴;;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略探究[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万长江;;新课程教改中对考试命题的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余文森;在新课程中重新修炼[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织金县第八中学 陈洁;生物新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N];毕节日报;2010年
3 新泰市第二中学 张烈军;新课程课堂教学之我见[N];学知报;2010年
4 湖北省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 罗国彬;新课程下怎样评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浙江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朱建人;实施新课程 教师缺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文久江;将新课程培训进行到“底”[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武穴市花桥中心学校校长 周寿山;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素质[N];黄冈日报;2006年
8 刘肖;新课程是一种共建的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特邀嘉宾: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蒋敦杰 ■采访人:本报记者于建坤;2007,高考能否与新课程同行(上篇)[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罗静;新课程:先培训,,后上岗[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智勇;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正德;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蒋永贵;初中科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影响因素及环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发展研究——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静;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房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爱忠;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佑生;在新课程中成长——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自主成长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丽;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红彦;从NJEC的使用看初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章文捷;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肖凡;新课程下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爱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淑杰;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05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60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