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之行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之行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专业 行动研究 生涯规划 校本培训 教学评价
【摘要】: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而采取制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和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等行动研究策略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反思能力。
【作者单位】: 佛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师专业 行动研究 生涯规划 校本培训 教学评价
【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QA02004)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以及英国人文课程学者斯滕豪斯(Stenhouse,,1975)系统提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teaehers as researeher),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关注以及教师们的欢迎。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培杰,许晓娟;试析综合课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08期
2 刘文;中小学教师培训信息化的运行系统构想[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02期
3 赵敬春;营造校本学习的学校管理文化——对圣吉等“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学习体会[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08期
4 赵芙蓉;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05期
5 陈玲;教师研究取向的新进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07期
6 郑玲华;关注教师的个人需要——教师评价制度急需注入新元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1期
7 周月朗;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3期
8 王光伟;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3期
9 柳德玉;论经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意义[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4期
10 阮为文;促进农村中学教师专业态度发展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龙秀敏;;论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意义[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代丽;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合理性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指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孟燕燕;论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教师发展[D];河南大学;2008年
4 王秋芳;教育叙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5 娄申;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教师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韦东;中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邓红;民办回族幼儿园教师成长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傅树京;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卢法斌;山东省高中英语教师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宏伟;教师素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楠;“行动研究”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1987年01期
2 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3 朱永祥;国外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1991年04期
4 郭巧智;广州市区小学整体改革基本思路[J];教育导刊;1991年12期
5 盛群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五种类型[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02期
6 ;国际教育研究的新趋势——教师参与教育研究造就教师研究人员[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1年01期
7 ;信息[J];师范教育;1991年06期
8 李子彪;行动研究及其推广的意义[J];教育导刊;1992年06期
9 ;广州市区小学整体改革的实践与理论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03期
10 程红兵;;试论语文教学研究的哲学性与实践性[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朝恩;;价值教学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赵伍;申继亮;;可视个案研究培训模式对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李慧杰;王松;;行动研究及其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4 Lin Chih Cheng;;产品开发中实施质量功能展开的指南<英>[A];第八届亚太质量组织(APQO)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江波;;促进利于农村妇女能力增长的参与性方案——丹凤县社会性别培训与妇女参与社区调查分析[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6 贾晓明;;单亲的心理社会干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陈妮娅;;校本课程背景中的教师专业成长[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吴俊伟;;浅谈差别化评价在冬季体育教学的运用——以中长跑项目为例的行动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苏香妹;;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理论和行动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10 刘赣洪;危文斌;;教育叙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企宣;对策新世纪企业管理[N];中国企业报;2000年
3 海仁;海宁市教职工全部实行聘用制[N];中国人事报;2000年
4 李朝明;情感关怀 以人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唐斌 朱珊;什么样的科研才能兴校[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 马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李建平;教师教研不能无土栽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陈世琴;在反思中“学会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北京师范大学 陈山奇;网上教育与教育观念的变革[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琦;网上教育与教育观念的变革[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罗伟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战略实施模型研究——基于伟易达集团的实践与探索[D];暨南大学;2003年
4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杨玉东;“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林;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10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欧群慧;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程(纟丽);英语教学行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一俊;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红;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傅树京;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明仁;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晓;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之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林晓华;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24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02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