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
本文关键词:从巴赫金的语言哲学看“临床教育学”——日本教育学者浅沼茂教授访谈
更多相关文章: 巴赫金 语言哲学 临床教育学 课程研究 教育对话 对话论 教育学者 批判性 问题性 对话性
【摘要】: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浅沼茂(Asanuma shigeru)教授应邀于2007年5月底来上海参加由本所主办的"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带来了近年来由他主持的"旨在提高综合学习的课程质量的教师元认知研究"的成果。本访谈主要围绕其研究成果的一个论题——巴赫金语言哲学的意义——展开。理解巴赫金语言哲学及其对话论命题的精髓,是发展"临床教育学"研究所需要的。教育临床研究三基轴——"现场性"、"实践性"之轴;"病理性"、"问题性"之轴;"发现性"、"批判性"之轴——的分析,集中体现了"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性格及其特色。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临床教育学”鸟瞰图:甚于三基轴的理解 钟启泉:近年来,日本诸多大学设置了临床教育学的研究中心,诸如东京大学的学校临床教育研究中心、京都大学的临床教育实践研究中心、九州大学的发展临床心理中心、北海岛大学的发展临床研究中心、兵库教育大学的教师技能教育研究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法皮埃尔·杜布瓦;乔桂云;;今日英国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3期
2 C.霍克弗 ,吴畏;评埃珀尔的《哲学变革》一书[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6期
3 张珠圣;;让-保罗·雷斯维贝著:《语言哲学》[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5期
4 张汝伦;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5 约翰·史密斯;李莉;;回顾哲学五十年[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2期
6 卢丹怀;;塞尔[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
7 王守昌;美国哲学现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02期
8 杨希枚;当代语言哲学与人类文化史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06期
9 Н.古姆尼奥,草纯;从两本新版维特根斯坦传记谈起[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10 郑杭生;;从日常语言哲学到哲学逻辑[J];教学与研究;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辛斌;;语言和意识形态[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熊学亮;;论所指的能指域[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路;;逻辑与形而上学[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晓东;;日常生活: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重要视点[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7 刘广远;;狂欢化:莫言小说的话语方式——试论《四十一炮》[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秦玉兰;;疏离与狂欢——当代青少年电影叙事风格研究[A];“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陆霞;;“清”风何故乱荧屏?——浅析当前“清宫戏”走红的原因[A];中国历史文学的世纪之旅——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赵红;;论辩识话语主体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志培;逼近灵魂的声音[N];安徽日报;2000年
2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陶东风;论王蒙的“狂欢体”写作[N];文学报;2000年
4 吴元迈;走辩证整合研究之路[N];文艺报;2000年
5 陈永国;世纪性的合作: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张沛;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周瓒;互译性:思想史写作的新视点[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王晓;远离尘嚣的探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陈奇佳;阐释源于民间的创造力之根[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4 康澄;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琨;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8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9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丽;洛克的语言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4 唐红云;中英省略比较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5 黄学玲;论曹禺早期剧作的“复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7 李继堂;量子力学基础的语境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巍;巴赫金复调诗学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9 刁生虎;语言的困境与哲学的使命[D];河南大学;2002年
10 王春辉;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50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5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