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中外教育交流
本文关键词:论交往理论视野下的中外教育交流
更多相关文章: 交往理论 中外教育交流 理解 主体间性 生活世界
【摘要】: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一个需要普遍文化交流且产生了普遍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教育交流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外教育交流历史悠久,曲折复杂,影响深远。从未来发展看,交往理论观照下的中外教育交流应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交流,它代表中外教育交流的未来趋势,即在价值取向上,旨在建构人类共享的生活世界;在交流机制上,以理解与主体间性为前提;在交流模式上,推崇“和的模式”。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进而促进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一个需要普遍文化交流且产生了普遍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时代,教育交流的地位日益突出。如何让教育交流更好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便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郑元景,余章宝;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双向维度[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4 沙琦,冯建军;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王国有;生活世界内在关联中的文化历程[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6 张焕明;;主体性的彰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论基础[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7 吕红;;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价值哲学[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张瑜玲;人的主体性研究的缘起及历史考察——以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为背景[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9 魏晓娜;刑事正当程序的理论支点[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10 王保树,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孙美贞;吴澄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翟静丽;个人教育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10 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小俐;基督教女传教士在山东活动述论(1860—1920)[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春红;试论儒家和谐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贺红霞;王心敬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楚云(Pattaya Tinnatayanon);从汉语熟语看中国传统等级观念[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陈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的历史与现状[D];湘潭大学;2002年
8 余元启;民国时期政府利用社会力量办学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萨兴哲;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侨大学;2003年
10 朴晋康;论传统义利观的现代流变[D];延边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穆宪;;略谈思想教育中沟通障碍的排除[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2 楚丽娜;江浙;;怀尔德的社会交往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01期
3 丘海雄;;从性别差异——看香港青少年的偏差行为[J];青年探索;1989年02期
4 于成河;;社会交往是社会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J];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5 江丹林;论唯物史观的交往范畴[J];人文杂志;1992年04期
6 范进 ,柯锦华;现代西方交往概念研究[J];哲学动态;1992年06期
7 范进;应当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8 欧力同;;交往的理论:马克思与哈贝马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04期
9 东方朔;理解、交往与对话──西方伦理学的新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10 范进;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李晓蓓;刘开会;;理想与现实的对话——谈福柯和哈贝马斯的争论[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宏展;梁瑞生;;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交往[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冯炜;;主体间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曾凡跃;;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崔海灵;;实践与文化:科学哲学的现代经验[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7 傅永军;;语言、理解与交往行为的意义解释——论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诠释学意识(提要)[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斯义宁;体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N];文学报;2001年
2 陆扬;东西方人权观有共通的东西吗?[N];文艺报;2001年
3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4 赵汀阳;乌托邦还是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记者 程增宾;哈贝马斯来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王琦;《求是学刊》:办出品位和特色的期刊精品[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首席记者 孟菁苇;做有问题广告的明星 也该受到处罚[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8 邢贲思;马克思主义人学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5年
9 梁悦凤;社会转型中的人际和谐[N];安徽日报;2006年
10 青连斌;人为什么会越轨(上)[N];学习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唐永军;中国白领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3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惠霞;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吴晓春;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爽;现代性中的主体间性问题[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丽红;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6 张治勇;德育交往:现代德育的本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正华;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徐震;简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改造[D];苏州大学;2003年
9 佘丽;多向交往的德育价值解读及其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杜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70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27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