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教师声音”之研究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25 04:05

  本文关键词: 教师声音 政治意义 性别意义 知识研究 启示 女教师 研究者 教师发展 隐喻 教育研究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师声音的研究诞生于教师发展模式重建和关注教师生活研究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隐喻,教师声音诠释了教师的多重意义。不同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框架出发。研究了教师声音的多个维度,包括政治意义、性别意义、知识研究等,这些研究既显现了教师意义的共性,又彰显了其多元性和丰富性。教师声音的多维研究,凸现了教师声音研究中的多重研究关系,这些研究关系为教师声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teacher's voice is born in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model reconstruction and teachers' life research, as a kind of metaphor. Different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eacher's voice, including political meaning, gender significance, knowledge research and so on. These studies not only show the generality of teachers' meaning, but also show their diversity and richness.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teacher's voice highlights the multi-research relationship in the research of teacher's voice. These research relationships provide abund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eacher's voi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声音(voiee)”成了课程领域学者广泛关注的话语之一。如,格鲁梅特(Grumet,M)指出:“1976年,我将《走向贫困的课程》一书的最后一章以‘另一种声音’作为标题。……我以声音作为标志,区分我的工作与男性的工作、我的文本与男性的文本。”川之后,有学者指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2 黄清,靳玉乐;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3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4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徐皓;;追随与超越——现代远程教育理论架构中的碎思[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2期

6 李政涛;解读课程理论与教育学的关系——兼论当前课程研究方向的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吴国珍;;引出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8 蔡辰梅;;“我”和“我所教的课”——教师与课程的具体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9 黄清;西方女性主义课程研究方法论评析[J];教育评论;2003年06期

10 钟启泉;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检视课程思潮的一种视角[J];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2 柯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柏华;小学教师教材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晓军;校本课程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郭丽;城市回族社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彭凤琴;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叙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曼;世纪之交的中日地理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小鸥;中美中学科学课程中科学史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余妍霞;义务教育阶段课堂知识分配的公平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荟;对一位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小华;课程之于主体的生成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清阁;再创造过程即研究过程——改编《红楼梦》剧本的体会[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2 ;我院《汉语大词典》编写组成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李光灿;论法律面前平等[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4期

4 杨光汉;脂砚斋与畸笏叟考[J];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02期

5 刘蔚华;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5期

6 S.T.希米奇;关于《自治和无产阶级专政》[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7期

7 P.凯恩 ,光军;异化与无产阶级专政[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8 肖波;;有感于写蟾蜍[J];四川教育;1980年05期

9 少成;;《银杏》教案试拟[J];四川教育;1980年09期

10 吴颖;;关于《红楼梦》评论中的一种理论倾向——读《漫说红楼》[J];学术研究;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祖爱;喻佑云;;论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的变动及其政治意义[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8年年会暨“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赵静;;《周恩来——伟大的朋友》创作感受[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3 张开焱;;政治论诗学的历史视域[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童先猛;;浅析聚丙烯纤维滤棒成型机的设计[A];91'全国包装和食品机械与食品加工学术讨论会/包装和食品机械专业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1991年

5 赵敏俐;;周代贵族的文化人格觉醒及其意义[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庄吉发;;清代起居注册与满学研究[A];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9年

7 陈先初;;论国民政府的“安内攘外”政策及其向“联共抗日”政策的演变[A];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九·一八”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1年

8 蒋萍;;试析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准备及政治意义[A];伟大的胜利,,辉煌的成就——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论文集[C];1999年

9 武予鲁;;创新与发展——搞好国有企业的实践与探索[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孙士宏;;地震风险性预报[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预报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云虎;西部大开发的政治意义[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李忱;青藏铁路:西藏团的热门话题[N];人民日报;2001年

3 本报评论员;决不允许违规使用扶贫资金[N];人民日报;2001年

4 记者 沈路涛;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刘宏;台湾醉心军购目的何在[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桂俊松;北京车展为什么火[N];中国汽车报;2002年

7 记者 李海秀;藏文古籍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N];光明日报;2002年

8 记者 谢文君;宋萌荣致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N];辽宁日报;2002年

9 卫爱民;基层组织建设要着力解决新问题[N];农民日报;2002年

10 记者邬焕庆;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成立[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熊祖辕;中国失业治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吴欲波;自由的守望[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强;四惠车辆段大平台管道层管道电伴热与智能监测[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2 窦庆兰;军队:美国社会的缩影[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田畅;黑龙江省矿业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4 宋新伟;论“东突”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分析[D];新疆大学;2003年

5 马梓山;刑事责任基本问题论[D];苏州大学;2003年

6 胡宇鹏;新闻权论[D];湘潭大学;2003年

7 林世芳;论信息化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红伟;论乌托邦的概念及其政治意义[D];武汉大学;2004年

9 杨兴惠;论政府信息公开[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王权;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数字油田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61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61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5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