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提升信息素养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18-02-03 02:40

  本文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隐性课程 出处:《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信息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使得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生存能力,如何提升信息素养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的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对促进信息素养的培育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基础上,阐述了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提升信息素养的促进作用。
[Abstract]:The tid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surging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makes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become the necessary survival ability of every citizen. How to improve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concern of the commun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cessive curriculum is relative to the explicit curriculum.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cessive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cessive curriculum in promo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进入21世纪,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关系到人们能否立足于社会以及更好地发展。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日益受到世界的关注,并作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姚蕾;对我国三城市中学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2 夏旭,贺维平;中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年04期

3 吴娴兰;关于中国潜在课程研究的反思[J];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06期

4 庞学光;唯理性教育的局限与完整性教育的构想[J];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01期

5 邹强;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刘朝阳 ,邹玲 ,刘朝辉;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隐性内容[J];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01期

7 许康成;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加挺;德育课程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潘杰;班级组织隐性德育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胡晓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朝阳;隐性课程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杜玉霞;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国富;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先国;高校隐性文化建设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冬莲;潜在课程性别倾向对女生性别自信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文胜;试论语文隐性课程及其开发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戴红梅;现代中国画教育与传统中国画教育的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森林;;体育教学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J];才智;2011年21期

2 牟智佳;;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整合的误区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0期

3 单艳;;初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亮点[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4 王金锋;;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1年11期

5 尹占江;;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J];学周刊;2011年18期

6 白静;;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7 陈岩;;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8 张晓华;郑宏;;素质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J];华章;2011年16期

9 方仪;胡晓庆;吴应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10 石昆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之一二三[J];新课程(教研);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覃钧;;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的信息素养[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王红;;网迷、网恋与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新科;李路群;尹东辉;;浅析信息技术与通信课程整合[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黄春燕;;博客家园——青少年成长的新天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5 郑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探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滕文花;;略论现代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经钰;任秋洁;王宇昕;;主题知识网站应用于教学的研究[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刘培玉;帅相志;刘方爱;鲁燃;朱振方;孔祥霞;朱胜奎;;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规划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9 师睿;;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思考[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韦仕灵;贺艳萍;;宜州市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省平邑实验中学 王平;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素养的培养[N];学知报;2011年

2 潮安县职业技术学校 林保全;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N];潮州日报;2009年

3 周教玉;我州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N];祁连山报;2009年

4 山东省茌平县第二中学 商洪飞;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刍议[N];中国电脑教育报;2010年

5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何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价值[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6 记者 强国峰;子长县三千万元打造信息技术教育平台[N];延安日报;2009年

7 记者 史玉萍;我市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逐步提升[N];格尔木日报;2010年

8 泰州市海陵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卉;试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N];江苏教育报;2008年

9 王鹏宇陇南市电教馆教师;浅谈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N];陇南日报;2008年

10 商州区张村中学 李录勋;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N];商洛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军;盘锦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黎兴安;长阳县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郭广民;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石艳辉;盘锦市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苏鹤;沈阳市大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段雨佳;呼和浩特市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晓燕;林东一中信息技术校本的课程开发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林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视阈中美国中小学教学实践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志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郝亚敏;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6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486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c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