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关系的本质:教学相长
本文选题:学习者 切入点:教师 出处:《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从理性的角度看,文化知识是本质性的,课堂教学是文化的形态,它通过对文化的选择、整理、传递达到对一定文化的保存和维持,这种保存和维持应该是非静态的。为此,教学不是定
[Abstract]:From a rational point of view, cultural knowledge is essential,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form of culture. It achieves the pre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 certain culture through the selection, arrange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and this pre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should be non-static. Teaching is not definite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谊正;大多数研究者公认的学习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02期
2 孙学堂;;谈谈实验计算法解题[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3 ;知识之窗[J];宁夏教育;1982年02期
4 玛吉·英 ,黄明皖;布鲁纳和加涅的两种教学论[J];课程.教材.教法;1982年01期
5 徐仁声;让少年儿童变得更聪明更能干——介绍新编小学自然课本[J];课程.教材.教法;1982年04期
6 李昭华;《管见》一文的合理成份是什么?[J];成人教育;1982年05期
7 ;“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一种新教学论——“启发学”[J];小学教学研究;1982年02期
8 谊正;;公认的学习原理[J];小学教学研究;1982年03期
9 方庆鸿 ,古人优;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J];比较教育研究;1983年02期
10 张杰;谈谈什么是“发”[J];成人教育;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世芹;任志强;;建构主义理论在师训教学中的运用[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2 陈庭云;;二语习得中回避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以谟;;光电技术类专业教学要紧跟科技知识增长的步伐[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4 刘坚;;人才要善于推销自我——在人民大会堂首届人才战略峰会上的演讲[A];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李怀龙;周荣刚;张侃;;超文本网络学习系统中“迷航”的主客观测量工具的开发[A];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李喜童;;创新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7 杜俊娟;;用学习动机培养策略课题的学习对体育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刘英琦;;试论化学高考题的分析[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9 韩晓东;;智能客户端技术应用于课件开发的探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卫星;刘家勋;赵苗苗;;网络教学动态化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景/文;把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远距离教育研究室主任 陈丽;时代呼唤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软件[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记者 焦新;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游泽清;从“精品”的误区中走出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曲直;阳志清与他的“教育效率学”[N];中国企业报;2000年
6 网页;什么是考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7 ;民办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发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8 刘希光;企业教育也要技术创新[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9 钱力;网络教育 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10 刘红忠;把握金融学研究的热点[N];国际金融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宪春;学习技术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顾伟勤;语言输入、交互和二语学习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张艳莉;建立一条龙英语测试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都;关于复杂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君丽;发展性教学评价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美玲;交际策略在交际能力中的作用[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全秀贞;关于韩国学习者掌握汉字情况的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冯长甫;大学英语学习者用词错误分析及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高海洋;第二语言习得情感因素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马书红;输出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许雪蕾;[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7 杨春红;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周霞;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行为生成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罗书全;论教师课堂行为对学习者口语能力发展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尤浩杰;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掌握汉字情况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57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5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