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与教育公平
本文选题:社会和谐 切入点:人口素质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控制人口数量已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迫在眉睫。导致人口素质下降的最大因素是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公平是社会灾难,影响社会各方面,尤其对人口素质的影响最为严重。改变教育不公平状态,消除低素质人口的代际转移,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解决引起教育资源配置失当、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Abstract]:The number of China's population control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world,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The biggest cause of imminent task of population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is not fair, unfair education is a social disaster, affecting all aspects of society, especially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is the most serious. To change the unfair education condition, eliminate low gener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fer of population, government must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caused by improper, accept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分类号】:C924.21;G5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殷世东;教师专业化的困惑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4 孙伟忠;论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徐玉珍,官文江;农村义务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6 陈世联;;儿童社会化解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吴薇;杜学元;;论我国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张红艳;从社会变迁看我国成人教育发展[J];成人教育;2003年06期
9 赵长林;;再生产:教育行动的社会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车磊;试析张之洞的“癸卯学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易东平;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李醒东;事件·场景·交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吴宏超;我国义务教育有效供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翔云;中国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现状及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学历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3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民祥;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彦;走进课堂生活的无声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为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孙晓丽;论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机会均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邓光平;重庆高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受教育机会问题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滕秀芹;课堂师生互动的现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西奥多·舒尔兹;杨宇光;张润森;;对低收入国家经济成就及前景的估计[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9期
2 贾忠科;试论近亲结婚对人口素质的影响[J];兰州学刊;1982年04期
3 本刊编辑部;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迎接吉林省人口学会1981年年会[J];人口学刊;1982年01期
4 熊新新;开发智力,致志成才[J];人口学刊;1982年01期
5 李广大;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字看党和政府对智力投资的重视[J];人口学刊;1982年01期
6 魏大奎;省优生讨论会在长春召开[J];人口学刊;1982年01期
7 汪振声;四平地区人口学会成立[J];人口学刊;1982年02期
8 李若夫;通化市人口再生产的现状和特点[J];人口学刊;1982年02期
9 董小元;宣传和普及优生,提高人口素质[J];人口学刊;1982年02期
10 赵宪君;吉林市巡礼——吉林市计划生育“三普及”宣传活动的调查[J];人口学刊;198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笑兰;;环境对生殖健康的影响[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吴国沛;;4例异常染色体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赵达亚;白馨芝;宫丽敏;肖永义;;2285例智力低下儿童的遗传咨询、病因分析与干预措施[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4 姚莲英;陈新华;;用计算机测试最佳怀孕期“特殊月经周期测试者”时间数据的处理方法[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5 赵坚;;剖析人类优生三要素[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6 吴桂琴;;成人病的预防与青春期的健康教育[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简介[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8 赵警红;;西宁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浅析[A];西宁市第三产业研究文集[C];1995年
9 张效娟;刘同德;;简论西宁市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的趋势[A];西宁市人口问题研究论文集[C];1993年
10 崔允文;;胎教浅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秦东波;三尸虫 传染源在牲畜[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2 李建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目标[N];中国人口报;2000年
3 ;如何划分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阶段[N];中国人口报;2000年
4 简新华(武汉大学社会经济与人口研究所);全面提高人口素质[N];中国人口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沙莉;坚持开发与发展的统一[N];中国人口报;2000年
6 记者 沙莉;五项指标“竞跑”人口素质排末[N];中国人口报;2000年
7 曹新;析人口素质与可持续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0年
8 本报驻基辅记者 陈维伟;乌克兰面临人口危机[N];法制日报;2000年
9 记者 许宏治;朱昒基会见瓦希德[N];人民日报;2000年
10 周正刚;文化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N];社会科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李俊霞;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源开发[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3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李秉荣;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5 俞海山;消费外部性的经济学、人口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晓海;制度公正的日常生活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7 张姝;社会保障权论[D];吉林大学;2005年
8 朱金花;教育公平:政策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5年
9 李小琳;面向智能数据处理的贝叶斯网络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亚;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峰;中国第三经济增长轴发展态势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芳娟;论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中的人力资本投资[D];西北大学;2001年
3 袁洪锋;中国省市区人口与水环境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仓明;法律价值的动态过程及目标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姜志伟;论中国的人口管理与现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孟欣;技术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3年
7 李红;中国传统诗教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春燕;天山北坡城市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亚丽;GIS支持下的河南省人口空间动态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范霄鲲;斯宾诺莎理性自由观探析[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0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9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