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

发布时间:2018-03-22 16:46

  本文选题:非正式群体 切入点:教师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非正式群体是群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由于某种特殊关系和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个体的集合。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学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放任自流不能有效控制,则会对学校正常的工作及教育教学管理起到消极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区别类型、区别对待,利用非正式群体进行人性化管理;利用共同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学校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多元化管理模式。
[Abstract]:Informal group is a form of existence of group, it is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formed spontaneously because of some special relationship and need. The existence of informal group of teachers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f properly guided, It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school management, and if it is not effectively controlled, it will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normal work of the school and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management of teachers' informal group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distinguish the type, treat differently, use informal group to carry on the humanized management, utilize the common goal to bring the informal group into the school management; The formal group and the informal group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constructs the diversification management pattern.
【作者单位】: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
【分类号】:G4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守红;如何对待教师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J];江西教育;1991年06期

2 朱立宏;“和而不同”——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J];计算机教与学;2004年04期

3 陈国军;正确看待和引导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J];河南教育;1996年11期

4 王玉霞;付廷奎;;关注班级中消极型非正式群体[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5 李国雄;;浅谈对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管理[J];四川教育;1989年05期

6 洪友伦;;怎样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5年03期

7 徐爱新;冯瑞建;;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8 唐丽云;从一则非正式群体教育案例中引发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02期

9 张春珍;;关于引领教师“意见领袖”的思考[J];教书育人;2010年09期

10 赵武成;青年教师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条件与功能[J];江西教育;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2 卢泰;;谈谈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和管理[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3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5 卢毅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定位[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潘小莉;;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及其影响浅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徐燕萍;;教育是农业,教师当何为?——论生态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整体教育”职能[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友仁;;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意识的更新[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9 蒋晋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王金道;;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多纬度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宜春中学 刘京平;教工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福建南安市福玲中学副校长 黄文龙;“只教不研”者的“三自”病症[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梁育华;“非正式”:学校管理概念的另一扇门[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张鹤熊;学生自治[N];温州日报;2005年

5 谭贵星;切莫让青少年远离主流社会[N];大众卫生报;2009年

6 赵红路;浅谈优秀班集体的培养途径[N];吉林日报;2010年

7 陕西省眉县常兴中学 雒宏军;一位教师对评优的期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廊坊市卫生学校 张萍;校园暴力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初探[N];廊坊日报;2008年

9 本版编辑 吴江市南麻中学 严卫林 通州市纱场小学 陆云峰 姜堰市大伦中心小学 游积喜 姜堰市沈高中心小学 叶荣根 泗洪县金锁镇中心小学 陈港 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王荣慧;校长应该和教师保持怎样的关系?②[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10 于洁;班主任要关爱后进生[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年

4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浩;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包宗丽;论斑级管理中的群体效应[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辛丽春;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金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49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49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f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