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需体现民族文化的美丽精神
本文选题:民族文化 切入点:中国教育 出处:《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18期
【摘要】:正上世纪初,印度诗哲泰戈尔说道:"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Tagore, an Indian poet, said, "what is more precious in the world than the beautiful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Chinese culture makes people love the real world and take good care of i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G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殿卿;;文化自觉与中国教育[J];中国德育;2009年08期
2 张映春;;WTO来了,我们沉着些[J];学校管理;2002年03期
3 王述昌;王佑军;;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应对: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J];新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Z1期
4 邓宗琦;祝贺与建议[J];教育与经济;1991年01期
5 ;21世纪的中国教育[J];教师之友(小学版);1994年05期
6 燕国材;中国教育一百年[J];党政论坛;1996年09期
7 文木;;女士优先:中国教育留给人们的思考[J];教师博览;1997年12期
8 王建梁,王银平;1910年~1919年的中国教育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1998年04期
9 胡瑞文,陈国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促进中国教育超常规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07期
10 雷颐;中国教育的症结[J];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日程安排表[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2 ;中国教育家大会简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3 ;会员活动介绍[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田利军;;30年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思想大讨论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宁本涛;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以《教育与经济》杂志为例[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鑫华;;新中国教育四十年历史分期之我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谢家训;;中国教育经济学正经历着“科学革命”——简析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进程[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徐兰香;;创新:中国教育的希望——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思想的体会[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为中国教育导航[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晓霞;第二届中国教育家大会开幕[N];科技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贺春兰;背后的推力[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张春铭;“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揭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赵婀娜;教育,需要“中国信心”[N];人民日报;2010年
6 显峰;中国教育的“紧急状态”[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翟帆;中国教育新闻网今日正式开通[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原琳;中国教育不能搞产业化[N];华夏时报;2004年
9 丁栋虹;谁“谋杀”了中国教育?[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徐光木;迎接中国教育的“民生时代”[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尔肯·努拉合曼;论哈萨克民族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韦宁;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张毅;中国自由教育思想的历史追寻[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5 米璐;维汉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文化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田世凯;土家族丧舞“撒叶儿嗬”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吴建章;试论同文三馆洋教习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关系[D];东华大学;2005年
8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田雯;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秦莉;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3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0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