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传统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本文选题:教育学研究 切入点:现代学术传统 出处:《教育学报》2007年03期
【摘要】: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要遵循历史的逻辑,站在教育学术史的高度,审慎地选择教育学学术方向和领域。
[Abstract]:The modern academic tradition is the cultur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pedagogy research.Only by returning to the modern academic tradition, combining knowledge with life, caring for history and reality, abiding by the modern academic spirit of academic independenc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practical value of modern academic tradition,Only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confusion of pedagogy and the void of school idea can we form Chinese educational academic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new life of pedagogy research.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pedagogy research to pursue the spirit of modern academic tradition, to cultivate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Chinese educational learning, and to form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and practical feelings of Chinese educational academic research along the practical road of modern academic rooted in practice.It is necessary to draw nutrients from the modern academic spirit, take root in the fertile soil of modern academic tradition, form academic norms and ideas of pedagogy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modern academic tradition, and cultivate the creative tendency of pedagogical research.In order to make Chinese pedagogy in the new century form a stable subject identity and pos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logic of history, stand on the height of educational academic history, and carefully select the academic direction and field of pedagog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蒙成;教育学的迷惘[J];读书;2001年05期
2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吴黛舒;论"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探索"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另一个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靖国平;;从“学科立场”到“学派立场”——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5 周彬;;论教育学识的习得与教育学派的创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6 李伟言,王卓;问题与对策:试论教育学话语方式的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8期
7 于述胜;毕苑;娄岙菲;张小丽;;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J];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卫革;;教育学立场:教育学走出困境的路径[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王长乐;对教育的敬畏: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理性认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董世军;孙玉华;周立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困境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李晓花;;初中数学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0年07期
5 张夫伟;;中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断想[J];成人教育;2007年06期
6 王会亭;;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异化原因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7 曾水兵;雷云;;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9 徐晓雄;混沌理论视野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10 李如密;教育研究中的原创性问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包丹丹;;试论口述史何以应用到教育学术史中[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黄力民;;科技工作者人文教育的人文缺陷[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卢建筠;教育思维方式转向之透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穗;提高听课项目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蔡灿新;复杂性思维方式视野中的教育理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万俊;论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任永泽;打破思想的牢笼:教育研究的原创性之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永;叙事研究:教育研究中的新动向[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夫伟;成人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萍昌;关于科学观的初步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海;课程理念的反思与重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涛;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重建[D];河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易连云,杨昌勇;论中国教育学学派的创生[J];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3 项贤明;教育学的学科反思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4 陈建翔;量子教育学:一百年前“量子爆破”的现代回声[J];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5 李政涛;论中国教育学学派创生的意义及其基本路径[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6 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J];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7 劳凯声;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J];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8 吴康宁;“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9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10 弗·鲍利辛柯夫,张男星;时代挑战与教育科学的迫切任务[J];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滩;;对成人教育研究与成人教育学研究的解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高岩;石继荣;;对教育目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3 杨小微,叶澜;行走于天地之间——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J];基础教育;2004年01期
4 王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立场与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5 韩静;阙攀;;对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靳彤;;论以能力为核心的高师实践课程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申卫革;;公共教育学教材文本问题与书写方式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年04期
8 李建铁;;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主题分析必要性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9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著作——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10 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本淳;;健康教育学研究[A];2009-20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2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李放放;;浅析领导教育学的研究对象[A];构建和谐社会与领导科学创新——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袁振国简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5 齐梅;;论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研究方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徐毅鹏;;关于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8 焦向红;;网络教育呼唤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9 邓友超;;庄泽宣及其《教育概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爱萍;王晓宇;;西方教育史研究范式与历史学研究范式关系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宣小红 李德刚 谭烨 董洁 王静 王蕾 姜天海 招斯U,
本文编号:1723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2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