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理解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本文选题:理解 + 教育技术公共课 ; 参考:《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4期
【摘要】:理解必须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本文从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切入,建立了基于理解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并就模式的功能和特点做了详细的阐述,以引起人们对于各种教育模式中理解本质的重视。
[Abstract]:Understanding must b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education.From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 cours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basic mode of inquiry learning ba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expounds th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in detail.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various educational models.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明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2 徐洪亮;教学设计在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的应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明选;;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2 王均霞;;基于课程学习网站的多元化网上评价体系的建立[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张舒予,杨兰娟;远程教学资源设计和媒体素养[J];远程教育杂志;2005年05期
4 戴心来;任英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倪玉兴;基础教育新课改下地方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新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鲁萍;基于PBL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平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世友;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宪生;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李玉斌,姚巧红,张海燕,刘家勋,王健;双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学贵;理解的基本原则[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韩宏;我所理解的中小学教育科研[J];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4 孙锦明;理解之于德育的方法论价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周海涛;教育理解[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2期
6 张楚廷;再论素质教育的基本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3期
7 李松梅;掌握记忆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李云文;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目标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熊川武;论理解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2期
10 涉秀莲;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J];太原科技;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颖颖;;构建情感的课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海峰;理解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内涵[N];工人日报;2002年
2 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瞿延东;如何理解“共同发展”的格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郭生乐;关于素质教育理解的几个误区[N];光明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何连弟;理解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N];文汇报;2001年
5 ;理解多于担忧[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6 ;我对教育的理解与实践[N];深圳商报;2002年
7 张卓玉(作者系山西省实验中学校长);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N];光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鲍东明;诠释理解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蒋建华;科学知识霸权与被压迫知识的解放[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田雨;教育:理解与共存[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康伟;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渺;教师的理性追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沫辉;教学习惯[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卢芳;教育智慧生成机制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潘娟;基于Moodle的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协作学习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黄玉;《标准》引导下的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宁;基于Diigo的混合式学习教学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蓉;科学教育中知识与技能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素青;从教学的叙事研究探讨海德格尔本体论教育思想[D];浙江大学;2006年
8 闫静怡;基于LAMS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石志敏;基于《标准》的地方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娜;《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62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762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