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5-03-23 13:08

□南宁市武鸣县甘圩镇中心学校  韦振星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设计是教师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并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是沟通教师、课文和学生的纽带,成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讨论、课后拓展巩固的主要凭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抓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问题设计。
      一、优化课前导学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1.从背景入手,体会情感
      只有了解作者的时代,了解作者的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因此,课前导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作文章的背景。如笔者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人教版课文,全文同)时,引导学生到课外搜集整理作者写作这首词时的生活状态、仕途发展情况,了解作者尽管被贬在边远的地方,但仍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国家安危,仍然想着为国效力,学生就会很容易被作者宽大的胸襟所折服,从而喜欢上这首词,对这首词有进一步解读的欲望。因此,笔者将课前导学问题设计为上网或借助工具书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
     2.从文眼入手,把握整体
      所谓“文眼”,就是课文中能够揭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词或句子。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课前预习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如《背影》一文,题目就是文眼,教师可以围绕背影设置预习问题。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课文中共几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分别是什么状态下的背影?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简单的三个问题就已经贯穿了全文的线索,学生很容易就被文中的父子深情所感染。
       3.从迁移入手,对比学习
       知识的迁移,就是引导学生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课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教师授给的方法和每篇课文的各自特点,列表比较,找出规律,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如引导学生预习《变色龙》这篇课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紧紧围绕着金钱变化的,那么在《变色龙》这篇文章中谁是真正的“变色龙”?他对人的态度是随着什么而变化的?共变了多少次,又有怎样的变化?教师只要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详细示范教学了,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进行横向迁移,对比自读。又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无人过问,中举后众人送钱、送物,百般巴结,同样参加封建科举考试的孔乙己却没能幸运中举,那么他的命运、他的生活又会怎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在对比阅读当中,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很容易理解新的知识。
      二、优化课内探究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导学案中的课堂探究问题设计应避免游离教学目标、重难点,然而很多导学案不能做到纲举目张,存在问题设计分层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繁杂等不足。要使课堂教学取得高效,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统摄性
      问题要能够统率全文,也就是说问题不仅要抓住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应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些语文教师处处设疑,步步提问,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随意性很大,过杂、过碎、过滥以致无法切中要害,失去了启发性,激发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致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被支解得支离破碎,大大削弱了课堂的魅力。阅读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精”就体现在问题设计应具有统摄性。如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较长的课文时,紧紧围绕课文题目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范进中举前后,他本人及周围的人分别有何不同?这个问题贯穿了全文,梳理了文章的情节,为进一步揭示文章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纲举目张地设问更显教师的智慧。
     2.针对性
     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只有遵从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的原则,设计既有针对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才能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重难点。如执教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作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绘,表现了这些景物怎样的特点?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情感?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交流,文中的重难点就能得到掌握和突破。又如执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笔者联系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主要特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又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接连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有效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还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方法。
     3.启发性
      问题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学会思考、活跃思维。因此,问题设计应能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思考问题。有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还有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在《风筝》的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问题:“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不断深入地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又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仅仅是指爸爸所种的花儿凋谢了吗?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由此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探究,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艺术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考虑提问形式的灵活多样,还要考虑提问内容的新颖有趣,真正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提问达到艺术化的境界。例如笔者在教学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觉得课文的题目应该加上一个标点符号,请大家思考该加上问号还是感叹号,是逗号还是句号?“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各自在文中找依据,展开辩论。新颖有趣、具有艺术性的问题设计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论点、论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优化课后拓展问题设计,促进知识有效迁移
      课后拓展问题是师生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保证,是对教学目标的检测和巩固。它以巩固、迁移所学知识点以及能力训练点为宗旨。近几年,中考阅读题由课内转向课外,一方面摆脱了依教材命题的束缚,,另一方面扩大了试卷的文化内涵,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堂问题设计如何既照顾到教材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呢?教师要在教学中设计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问题,以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比如,在教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时,笔者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分别从课内所学过的课文和课外的阅读中分别找出两个不同的事例来说说你对本文观点的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论点的理解,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内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可谓一举三得。这样就能很好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有效问题而逐步展开。



本文编号:18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