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视角下“教学设计”概念探究
本文选题:教学论 + 教育技术学 ; 参考:《教育与职业》2007年20期
【摘要】:教学设计存在于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两种语境之中。在教学论语境中,教学设计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在教育技术学语境中,教学设计以显性的方式独立存在。二者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视角关注教学过程。但是,笔者认为,以显性方式存在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设计对广大教师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Abstract]:Teaching design exists in two contexts of teaching theory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design exists in a recessive wa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eaching design is independent of the explicit way. The study of teaching design is not a repetition in a simple sense, but the two is concerned with teaching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heng, however,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that exist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a dominant way is more instructing for teachers.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东;;两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与反思[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康;从若干定义看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3 蔡宪;从教学模式的研究看教育技术与教学论的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4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5 赵宏,杨开城,李秀兰;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6 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7 李康;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应注意的四个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8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9 汪基德;;由教育信息技术的定义所想起的问题——兼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领域中概念的泛化与歧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10 李子运;;教育技术学若干问题的反思——兼论开展教育技术哲学研究之必要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2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楹;基于建构主义现代远程教育模型的研究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鲍同梅;中小学教学设计的问题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中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微积分教学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姚春媛;高中函数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潘伟华;新课程体系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管媛辉;基于劣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敬文;数列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迎春;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养论[D];扬州大学;2006年
9 王江;化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沙治勤;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生物专题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定一;赞可夫教学论体系评介[J];安徽教育;1980年10期
2 聂小山;赞可夫的教学理论和实践[J];江西教育;1980年01期
3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J];江西教育;1980年02期
4 ;赞科夫及其教学思想简介[J];宁夏教育;1980年02期
5 唐其慈;赞科夫[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6 吴文侃;当前苏联对教学过程、原则和方法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2期
7 列·符·赞科夫 ,邓鲁萍;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3期
8 薛贡;教育学教研室举行学术报告会[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9 王越 ,周德昌;总结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兼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RG[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李文奎;试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晓玲;;非智力心理因素与教学的关系[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2 吴育桂;;论陶行知教学思想与当代学习心理学原理[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3 吴育桂;;论陶行知教学思想与当代学习心理学原理[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4 李向阳;;陶行知论教学与现行教学论[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5 宋杰夫;;论编辑素质与刊物质量[A];辽宁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3年
6 安方明;;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新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徐福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心;;教育技术学中的系统思想与辩证思想[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昕;;对体育课程目标建构的理论思考[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檀传宝;教育学研究的蛋与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江涛 温红彦;北大教育学院成立[N];人民日报;2000年
3 内蒙古记者站提供;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春季高考招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记者 范绪锋 刘继安;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势在必行[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田慧生;凸显时代精神的教学论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记者 张宝敏;天津师大建成“一体化”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艾文;《翰林汇信息技术课教学系统》倡导全新的教学模式[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10 记者 卢劲杉 李雪梅;教学走向信息化 教育莫失人情味[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魏永红;外语任务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8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坚;泰国法政大学汉语专业汉语课程设置评介[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龙珂;初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的研究及教学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曹文君;实践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01年
4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胡文芝;课外活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晓霞;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9 杨万必;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兴红;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95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995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