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与“自为”之间——论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作用的“潜在”品质
[Abstract]:All along, educational practice seems to favor the concept of "being with" in the form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However, the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two is often only the tip of the iceberg.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the huge theoretical support under the iceberg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not to be seen, and this "nothing" is precisely the "potential" of the huge support of educational theory to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oo often it is misread by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as the "no" at ease. In fact, this is precisely a kind of "latent" quality of educational theory when it affects educational practice. It is also the normal existence of educational theory as a kind of "integration", and it needs educational theorists and practitioners to face up to it.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齐梅;柳海民;;教育学原理学科的科学性质与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杨世国,郭世平,王家正,朱广化;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要作一些质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胡树鲜;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性学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朱致瑛;历史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 邵燕楠;教育的人类学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任建东;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杨丹霞;论闲暇教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陈娟;;教育叙事研究及其方法[J];班主任;2005年12期
10 谭光全;美的特性与数学教学[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晓春;关于信阳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嫦;职高学生语文能力构成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孙渝莉;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问题与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杨伟涛;论高职德育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邓红;民办回族幼儿园教师成长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傅红;新世纪高校素质教育以德为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孟繁红;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红艳;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岳慧兰;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福祥;论教师的创造性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双玲;;如何让教育理论“落地生根”——教育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2 秦初生;;叙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跨越[J];社会科学家;2011年06期
3 彭豪祥;谭平;;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反应偏差及其解决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4 邱学华;;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岳欣云;董宏建;;“研究性变革实践”: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教书育人;2011年22期
6 周彬;;论知识在学校中的运用[J];今日教育;2011年Z2期
7 冯建军;;教育学是科学吗?[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11期
8 陈桂香;;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困惑[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9 伍辉燕;;教育领域现行学术评价制度的弊病及重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伟;李润洲;;论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延昭;;教育史研究中的“教育缺失”现象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周小李;;新中国教育方针之“血脉”与“灵魂”溯源[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曹青阳;;毛泽东同志教育实践的若干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任钟印;;略论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几个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杨寅平;薛晓明;;略论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及其指导意义[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7 曲铁华;;论成仿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刘传德;许华;;关于西方教育思想流派几个问题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喻t 贞;;论成仿吾教育实践中的求实务实精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张瑞t,
本文编号:2131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13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