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辩证论“减负”
[Abstract]:First,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tudents' academic burden includes three aspects: schoolwork burden, psychological burden and economic burden. The burden of schoolwork mainly refers to the burden of completing the learning tasks of the curriculum set by the school. At present, there are more courses, more books, more homework, more exams and more competitions among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cause the study task is heavy, the difficulty is great, the majority student's activity, the rest, the sleep time often is not guaranteed, has already constituted the overweight schoolwork burden. Psychological burden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caused by students' negative emo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分类号】:G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国春;“减负”还能走多远[J];中小学管理;1995年10期
2 吴文友;“减负”工程一二三[J];中小学管理;1997年Z1期
3 ;暑假畅想[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0年06期
4 朱莉;;面对减负教师如何转变角色[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5 梁国祥;;为何中国教育一“减负”上帝便发笑?[J];基础教育;2007年09期
6 ;资讯[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7 黄鹂静;;“减负”不能减质量 教师评价是关键[J];宁夏教育;2011年Z1期
8 ;湖南督学资格认证启动[J];湖南教育(中);2011年08期
9 ;关注·视窗[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1期
10 陈显鑫;;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努力实现减负提质[J];贵州教育;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惠莲;;谈当前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减负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2 黄月华;;从“减负”思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李新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4 吴立军;;高中生厌学的心理分析与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张义亭;;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金芳;黄楠森;;试论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鲁红伟;;“中小学生自杀及低龄化”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周远清;;教师,呼唤心理健康[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于秀兰;;民办非学历教育学校发展瓶颈小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李雪松;;工科大学生情绪状况初步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符德新;课业负担:减,还是不减?[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褚远辉;减负要讲科学性[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马赛克;莫让减负成空话[N];贵阳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叶莎莎;“减负”,,不能只让教育“吃药”[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文以兴;减负,不能等待明天[N];天津日报;2005年
6 记者 吕诺;不准随意加课时,不得按成绩排队[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7 ;减负,教师该承担什么责任[N];中国教师报;2004年
8 王瑶;中小学课业负担何时不再沉重[N];大同日报;2005年
9 张宏平;漩涡中的“减负令”[N];四川日报;2007年
10 中一贝;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冷”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晓军;文化制约:“减负”回潮的深层次因素透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鲍英善;长春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模型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8年
3 彭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许政法;兰州市家庭选择课外辅导的影响因素之质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卢锴锋;医学院大学生考试焦虑与主观课业负担和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列富;创造力及学生创造力培养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何香仪;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学习压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丛彭彭;初中生学业压力、自主性动机与学业投入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61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26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