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is a way of thinking in which education is oriented to the world of life. It contains three levels of meaning, that is, as an educational activity,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mode, it emphasiz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is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and as the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it is a kind of mentality and a kind of intention. These three explanations respond to the misreading of the view that education is oriented towards the world of life.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4 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5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6 黄文仁;刘英杰;;学校体育改革应注意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陈玉秋;;从思维训练角度评价语文课堂教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马健生,王勇;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J];教育科学;2005年05期
9 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10 周序;;新世纪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比较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兆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仲建维;沉重的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岳刚德;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晓学;从“惑”到“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毛齐明;课程改革的文化透视[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术恒;儿童观及其对教育观的制约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彦;建构主义理论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原;寻找失落的理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许玮;对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解读和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宝莲;夏N尊语文教育思想新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志曲;论课堂文化的重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9 厉红;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学生素质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邵华;儿童的探究: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王策三;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文盛;;回归生活世界:构建教学文化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2 唐建生;唐文萍;;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科学教育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3 罗祖兵;;教学与生活:“回归”的反思与“后回归”的设想[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6期
4 刘娜娜;;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兼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迪[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8期
5 崔友兴;;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缘由、悖论、鹄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金忠明;;论教育基本问题的“五元”性——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哲学反思[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7 李亚东;;智慧型教师专业成长的现象学旨趣[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8 辛继湘;;教学论实践智慧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3期
9 卢艳红;;道德教育视野下意义引领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李宝光;;科学教育的人性追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家斌;;论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及其现实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勤;邱建华;;人·生命·生活·生成——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3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立新;王雅林;林涛;;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理释义及其调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孙蕾;;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6 舒志定;;现实的个人:教育的出发点——马克思教育思想当代性的一个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向晶;;论幸福教育的理论内涵、发展向度与现实价值[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础与路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袁书凤;孙河川;;2009年教育效能学术成果文献综述[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论学校组织的人为性——基于布迪厄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亦敏;“生活世界”的教育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丁强;让教育立足学生回归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郑豪杰;“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靖国平;让课堂充满智慧探险[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严育洪;教师应鼓励学生不盲从权威[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张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主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五种理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赵小雅;义无反顾奏响改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 Birgit Sandkaulen 谢永康 译;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媒介更是人格的培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韩增圣;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营口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5 熊和平;课程与生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晓阳;教师经验及其生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欢;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孙娜;有水之源,,有本之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蔡延泉;被束缚的个性[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潘艳;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四平;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创斌;构建以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玲;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婕;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52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5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