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发布时间:2018-12-12 22:22
【摘要】:正一、现代课程观现代是从十七八世纪的科学与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中后叶,这一阶段笛卡儿“正确理性”的方法论与牛顿的机械论科学观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稳定性被
[Abstract]:First, the modern curriculum concept is from th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t this stage, Descartes' methodology of "correct rationality" and Newton's view of mechanical science dominate people's thinking, and stability is determined by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文涛;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2期

4 于慧慧,刘要悟;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些许质疑[J];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李树怡;文兰佃;;简析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刘吉和;;后现代课程观对高职化学教学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4 陈淑创;;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提问法[J];成才之路;2010年12期

5 陈淑创;;提问应用教学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0年13期

6 张婧;;《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值得现代教师学习的老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11期

7 温群雄;;多尔与杜威的课程观比较[J];沧桑;2009年04期

8 陈咏涛;陈敏哲;;后现代主义教学过程观与国际教育学院的英语听力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9 余燕黎;;浅谈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4期

10 李海燕;阳小华;;后现代主义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益启示[J];电子商务;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洪伟;当代中国中小学纪律实践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闫飞龙;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D];厦门大学;2009年

9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凯;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灵;杜威教师观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灵芝;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艳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校本培训:观念更新与模式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文涛;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高等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杜先富;开放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杜韶容;论教学意境及其后现代意蕴[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红柳;我国科学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喻穹;反思与展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3 李子建,尹弘飚;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贺来;后现代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5 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8期

6 王国建,唐亚;现代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疏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孔令宏;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与庄子思想[J];求是学刊;1998年03期

8 张华;20世纪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范式冲突与融合[J];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01期

9 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2期

10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皮武;;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略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成义;;由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所引发的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02期

3 王友缘;;课程: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历险——在泰勒与多尔之间[J];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05期

4 蒋己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6期

5 刘哲玲;刘奕;;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6 曾令泰,肖美艳;ODES理念和“4R”标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一种解读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郭海燕;从后现代课程观看瑞吉欧课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8 于慧慧,刘要悟;对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些许质疑[J];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10期

9 张秀;朱德全;;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教学与管理;2007年15期

10 章晔;;后现代课程观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J];考试周刊;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范维纲;;论创建工学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张勇智;;任务引领理念下的中职数学教学——以上海电子工业学校为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4 刘正平;李君;黄俐研;汪辉亮;;“高分子化学”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改革与实践[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李树怡;宗华敬;靳润成;于小霞;;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研究——兼评我国体育课程目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开有珍;;建构“三维目标”下的《物质结构》教学[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7 李端勇;乐成双;鄂青;吴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课程时效分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缪蔚锦;;魅力常州行——探索常州人文文化——常州勤业小学综kg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实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王志红;;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促进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10 章亚玲;;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梳理[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乔纳斯·F.索尔蒂斯(作者系原英文版编辑);后现代课程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朱汉国;新在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张勇;A股机会来临[N];经济观察报;2008年

4 记者 何险峰 陈乔炎;尼泊尔登山名将谢尔帕欲助11岁童登珠峰[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郎楷淳;尤科斯地震与俄罗斯经济稳定[N];经理日报;2003年

6 麦吉尔;俄石油大亨欲登政治舞台[N];中国石化报;2003年

7 徐磊;希尔顿启动全新豪华品牌[N];经理日报;2006年

8 陈凡;俄经济可能面临震荡[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9 ;事件发生并非偶然 连锁反应远未结束[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吕岩松;俄罗斯首富的忏悔[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雅欢;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胡根林;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王玉云;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8 郭宝仙;英语课程组织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新华;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齐华勇;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体系的探究及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高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汤亚平;体育师范生篮球三年专修制教学模式的设计与试行[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贾鹏飞;中美小学社会课程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俊;技术本科课程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善梅;中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新娟;世纪之交两岸三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兰海涛;4R理论在大连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莹;高职教育项目课程模式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753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753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f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