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教育会与中国早期教育社团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G5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汉民,贺金林;论甲午战前的晚清留学政策[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施建兴;现代化视野下的早期留学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庄浩然;闽籍近代学者与莎士比亚[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代顺丽;;近代域外游记的特征及价值[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马啸;晚清时势与曾国藩体用观的嬗变[J];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01期
6 朱琳琳;试论晚清时期官派留学制度的创立及其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戴鞍钢;华侨与上海近代化历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03期
8 王晓莺;晚清时期岭南出国留学生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9 黄见德;论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顾卫星;同文馆创办前的中国学校英语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细珠;;倭仁与道咸同时期的理学[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实;清代珠江三角洲教育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王列盈;论“中体西用”观对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颜小华;美北长老会在华南的活动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学;2006年
5 郭剑鸣;晚清绅士与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识权力化整合模式为路径[D];复旦大学;2006年
6 邢照华;西方宗教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变迁(1835-1929)[D];暨南大学;2007年
7 张河清;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D];四川大学;2007年
8 线文;晚清重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周岩厦;早期新教传教士以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促进传教事业述论[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中南大学;2004年
2 尚华;李秉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国华;洋务留学政策与庚款留美政策之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建国;曾国藩幕府的历史特色与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5 潘可新;近代出使人员与晚清社会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6 何丽君;晚清(1840-1912年)政治领袖区域分布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7 陈建华;民国时期四川特殊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美志;近代湖南物质生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涛;湘潭城市文化的形成及近代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樊普芳;曾纪泽外交思想的近代化与困惑[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康乔;;民办教育中介组织业务探讨[A];海南省社科类社团秘书长培训暨社团工作研讨会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田可;近代教会学校的兴办与教学[N];学习时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侯斌;整合教育资源 巩固“两基”成果[N];安徽经济报;2004年
3 何才兴 张江涛 张枥;教育部:南部艺术教育经验全国推广[N];南充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巨光;民国教育社团与民主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忠;商会与中国近代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展;登州文会馆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2 卢浩;中华教育改进社[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文超;中华儿童教育社研究(1929-1937)[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82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82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