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政府职能弱化与乡村教育资源的消逝
[Abstract]:......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南昌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年12期
2 吴理财;乡镇政府:撤销抑或自治?[J];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05期
3 赵黎;应当重视小城镇建设中的有关问题[J];农村经济;199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红霞;林茂春;;以促进新疆经济为导向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功能建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张小国;;基于评价革新的农村教育困境突破[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6期
3 王志明;;当前我国农村和谐社区教育发展:问题与出路[J];成人教育;2011年05期
4 张全建;王凌;;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基本理念、发展模式与运作机制[J];成人教育;2012年03期
5 魏登尖;严怡;廖其发;;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四种历史性转向与反思[J];成人教育;2012年05期
6 虎维尧;;由纪录片《阴阳》看西海固的乡土生态和文化转型[J];电影文学;2009年24期
7 虎维尧;海晓红;;奇观语境下的西海固映像——《上学路上》影片分析[J];电影评介;2009年04期
8 黄乔松;;乡镇政府存在的合理性探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语境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9 苗春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社会工作制度的引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10 蔡剑兴;;乡村学校的社会功能定位思考[J];福建陶研;2006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地方性知识学校传承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魏爱棠;;全球化语境下的农村学校教育和农村文化认同——对农村学校教育文化反思的再反思[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苗春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社会工作制度的引进[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4 王慧;;制约当代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杨嵘均;倪咸林;;新农村建设的自主治理境遇及走向[A];自主治理与扩展秩序:对话奥斯特罗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玮;转型期中国乡镇民主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赵鲲鹏;公民参与乡镇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丽华;沧源佤族乡村政治体系的变迁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6 赵晓林;中国近代农民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黄胜;从“逃学”到“向学”[D];西南大学;2011年
8 徐湘荷;生态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学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洁;“村民自治”背景下新疆村民对村干部满意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宋晓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翟冬园;贵州瑶山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文化路径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5 顾尔伙;彝族“克智”传承机制及其教育学意义[D];西南大学;2011年
6 邓昭华;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海燕;农村基础教育城市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籍莹;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海生;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睿;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辉;张冬秀;;家庭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10期
2 ;开发社会交往中的教育资源[J];学前教育;1996年09期
3 刘洋,刘影;加快高校体制改革步伐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4 陈肖安;;农业中专学校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支生力军[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31期
5 高原;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现代远程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建设工程》首批开发项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09期
6 陶洪久,彭志越;从教育资源配置变化看高校扩招对质量的影响[J];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03期
7 郑松涛,郑小兰;多措并举 有效增加我省教育资源供给[J];探索与求是;2002年03期
8 柯速约,杨绍文;论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年02期
9 ;下大力气整合现有继续教育资源[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3年08期
10 景文利;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信息资源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3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刚;刘清堂;;远程教学录播系统研究与实现[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2 吴德明;戴家业;钱庆锋;;农村乡土德育教育资源对中学生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3 周平;孙海燕;;四维立体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浅谈求知小学科技教育初探[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4 范艳玲;;构建以效率为主导的学校评价[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郑思晨;张昱瑾;沈人骅;;激活科普资源 提高科学素养——对校外科普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6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7 方荣青;;指导学生制作的演示仪器——波动综合演示仪[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红梅;贺小扬;丁振国;周利华;;网格环境中教育资源发现机制[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9 熊梅;;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邵益民;;在“开发学校周边社区科普教育资源”中的新探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践研究[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曹大伟 通讯员 邱全东 蓝裕攀;整合资源构建和谐教育环境[N];深圳特区报;2008年
2 周军、特约记者刘国顺;某边防团积极开掘官兵身边教育资源[N];解放军报;2003年
3 黄豁 朱薇;教育资源应更多地向农村倾斜[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记者 茆琛;名校“掐尖”:“弱校”说不公,清退家长又不干[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朱四倍;如何终结教育资源地方化[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韩世辉;“均衡”教育资源才能消除择校费[N];延安日报;2009年
7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王利兴;教育资源网格促进信息化建设[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毛小瑞;用各类教育资源为亿万农民工培训服务[N];农民日报;2005年
9 记者 刘尧;优化配置市区教育资源 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巢湖日报;2006年
10 贝颖;浅谈幼儿生活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利用[N];中国教师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轶斌;开放教育资源(OER)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志和;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霞;我国教育投资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马燕;基于网格社区的教育资源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郭雅娴;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黄幼岩;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建春;提升河北省高等院校竞争力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2 王春阳;教育信息资源配送多Agent协作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胡茹海;高中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与课外教学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陆琴;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苏州大学;2008年
5 李玲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及财政政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6 宋艳辉;教育资源配送系统中智能化搜索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云华;中外择校问题的对比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崔炳辉;中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金丽;神话: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守义;基于聚类的教育资源个性化信息服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5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39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