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03:39
【摘要】:公平是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诉求,在现有条件下,国家通过提高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方式在宏观层次的教育公平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微观层次的教学公平却始终未曾得到较好的认识和对待。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反公平现象,它不仅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对于班级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也是一种阻碍。然而,与其危害程度不成正比的是,它至今仍未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这不啻于对“边缘人”的二次伤害。出于对此情形的关注与担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社会-文化”这一多维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现实存在及其价值,探讨“边缘人”的发生机理,提出解决“边缘人”现象的前提条件与教学对策。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包括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论与展望):导论部分首先呈现了研究缘起及学术研究回顾,继而探讨了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问题与假设、思路和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第一部分是对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理论阐述。“边缘人”概念是一个舶来品,它作为社会学术语被引入教育学领域。本研究正是基于对“边缘人”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其潜隐性与显露性并存、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存、稳定性与发展性并存、特质性与情境性并存的基本特征。“边缘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存在形态,据此可以划分出“边缘人”的基本类型。按照存在的前提与意图可分为自愿、自决与非自愿、他决的“边缘人”,按表现形态可分为显性“边缘人”与隐性“边缘人”,按边缘效用划分可分为积极“边缘人”与消极“边缘人”,按边缘程度可分为形式性“边缘人”与实质性“边缘人”,按发生源则可将其划分为学业与品行不利“边缘人”、身体与心理不利“边缘人”及家庭处境不利“边缘人”。通过对个体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举手频率与方式、副语言这些外部表现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第二部分探讨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发生机理。“边缘人”现象的生成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边缘人”个体、环绕于其周围的重要他人及其无时无刻不浸润其中的文化环境都是重要的影响。前者是指学生往往为了保全面子而放弃积极参与的机会,后者则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及教学冲突对“边缘人”生成的影响。第三部分辩证地考察了“边缘人”存在的价值。通过研究发现“边缘人”的存在有时是一种“教学沉默”的表征,而教学沉默并非全然指称教学中的“尴尬”瞬间,它还代表着一种静默思考的生存状态,此时对于“边缘人”而言是一种积极生存形态。但是“边缘人”存在的负面价值显然要大于其正面价值,表现在:其一,“边缘人”课堂参与度低,降低了教学成效;其二,“边缘人”积极教学体验缺失,在个体的心理与社会性发展方面均遭受贬抑;其三,“边缘人”的归属感缺失,有损于班级建设与管理;其四,“边缘人”的存在也不利于合理课堂教学气氛的创设;最后,“边缘人”由于在个体学习权、发展权与人格尊严权方面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而违背了教学公平,阻碍了教学公平的进程。第四部分阐述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转化的前提与原则。“边缘人”的存在与教师对他们的错误认知有关,而教师原有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是致使其形成错误认知的主要原因,现实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发展过程式思维形成对“边缘人”的合理认知,这是促进“边缘人”转化的首要条件。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是通过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向学生施加作用与影响,因而教师改进自身教学风格也是促进“边缘人”转化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保障“边缘人”实现转化还需要遵循客观公正、积极期望、等待与无条件信任四条基本原则。第五部分探寻了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解决的基本路向,旨在完全立足于教学层面,将“边缘人”现象的解决贯穿于教学价值、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氛围、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与评价之中。从教学价值导向看,要构建教学价值取向的目的性向度、尊重学生的教学价值主体地位并合理调试教学中的价值冲突;从“教学主体”看,此处的主体并非作为施动者的人,而是师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提出将教学任务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唤起全体学生对教学任务的积极关注;从教学内容看,教学内容乏味是学生边缘化的重要诱因,教师可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创生的契机加强趣味性;从师生关系看,“边缘人”最为缺乏的就是来自教师的关怀与关注,可通过建构诺丁斯提出的关怀型师生关系实现,将每一个学生都纳入教师关怀的视野;从教学组织形式看,建构学习共同体、有效沟通生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从“边缘参与”转化为“核心成员”;从课堂管理看,要提升对课堂管理的认识,转变课堂管理方式并尽最大可能的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从教学评价看,则要注意调整教学评价标准,重视教学评价的长远效应,并促进教学评价的创新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立足“心理-社会-文化”多维视角,沿着这一分析视角考察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发生机理。其中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特殊心理活动,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环绕于“边缘人”周围的重要他人——教师及家长层面的影响,对此分别从教师期望效应与家庭资本两个层面予以考察,最后从文化学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文化”的影响及社会转型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冲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存在价值进行了辩证审视,以帮助教师全方位把握“边缘人”的存在形态。第二,针对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形发生机理提出一系列的教学对策,可以帮助教师促进“边缘人”的转化,消解教学中的中心与边缘,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全员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4
【图文】:
同样,谋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出现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逡逑具体说来,它既受微观层面个体内部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中观层面个体所生存逡逑的周边社会情境的制约,更离不开宏观层面文化的作用,具体见图2。逡逑杉y逦;邋!邋J逡逑图2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生成机理逡逑通过图2可レッ发现,也理、社会与文化这王个层面在对"边缘人"发c钭饔缅义鲜笔粲谟赡谥镣庵鸾ネ蒲菘矗保我徊忝娑疾皇嵌懒⒋嬖冢懒⒎⒒幼髑慑义系模颊咧溆殖3J窍嗷ゾ栏穑舜私换恪e义希ㄒ唬┛翁媒萄е校⒈咴等耍⑸傻男睦砘礤义先烁瘛⒆晕矣肴现且怖硌е械闹匾樘猓鞘苌缁嵛幕尘暗挠跋欤清义细鎏逶谝欢ㄎ幕尘坝肷缁嵘钪行嗡芏桑址垂粗圃既说乃枷胗胄形4渝义细鎏宀忝胬纯矗翁媒萄е校⒈咴等耍⒌纳芍饕芨鎏迦烁裉刂视胍怖砘疃腻义嫌跋煊胫圃肌e义希保⒈咴等耍⒌娜烁裉刂叔义隙杂谌烁裉刂实睦斫猓上刃邪盐眨⑷烁瘢⑺鸵桓拍睢#⑷寺非桑澹颍螅铮睿幔欤椋簦┯惺卞义弦惨胛鲂
本文编号:2758925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24
【图文】:
同样,谋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出现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逡逑具体说来,它既受微观层面个体内部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中观层面个体所生存逡逑的周边社会情境的制约,更离不开宏观层面文化的作用,具体见图2。逡逑杉y逦;邋!邋J逡逑图2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生成机理逡逑通过图2可レッ发现,也理、社会与文化这王个层面在对"边缘人"发c钭饔缅义鲜笔粲谟赡谥镣庵鸾ネ蒲菘矗保我徊忝娑疾皇嵌懒⒋嬖冢懒⒎⒒幼髑慑义系模颊咧溆殖3J窍嗷ゾ栏穑舜私换恪e义希ㄒ唬┛翁媒萄е校⒈咴等耍⑸傻男睦砘礤义先烁瘛⒆晕矣肴现且怖硌е械闹匾樘猓鞘苌缁嵛幕尘暗挠跋欤清义细鎏逶谝欢ㄎ幕尘坝肷缁嵘钪行嗡芏桑址垂粗圃既说乃枷胗胄形4渝义细鎏宀忝胬纯矗翁媒萄е校⒈咴等耍⒌纳芍饕芨鎏迦烁裉刂视胍怖砘疃腻义嫌跋煊胫圃肌e义希保⒈咴等耍⒌娜烁裉刂叔义隙杂谌烁裉刂实睦斫猓上刃邪盐眨⑷烁瘢⑺鸵桓拍睢#⑷寺非桑澹颍螅铮睿幔欤椋簦┯惺卞义弦惨胛鲂
本文编号:2758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758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