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生成课程观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0-08-11 21:58
【摘要】:时代的变迁造就了新生的事物,时代的变迁也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更迭,在这种更迭的过程中,通常难以摆脱已有的教育理念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批判是构建新的教育观念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范畴内,本研究通过对传统预设课程观进行批判和反思,据此提出了一种与之对立的课程观,即生成课程观。生成课程观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和过程性,弱化了传统课程观中预设的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转向生成性的课程目标,生成课程观下的课程实施是网状的,连接着更多的可能性,学生的个体发展得以兼顾。生成课程观看似与预设课程观相对立,实则是对传统课程观的一种批判与重构。本文对传统预设课程观的核心理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分析与之截然不同的生成课程观如何在时代和文化的变迁中诞生,探寻生成课程观之理念。通过对生成课程观进行全面剖析和探讨以期能丰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理论。从逻辑上看,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对传统的预设课程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陷于桎梏的现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概括而言,从课程五个方面的问题出发,分别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师生关系,对传统预设课程观所真实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展开了分析和论述,据此提出课程观的转向,并阐述了研究的内容和意义、论文相关核心概念以及相关文献述评。第二部分是对生成课程观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思想观念如何由预设走向生成进行论述,生成课程观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二战之后的社会危机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思想观念由预设转向生成,主要包括了哲学思维模式的转变,体现为现成论的倾覆与生成论的崛起,以及最新科学研究的兴起带来的思想转变。第三部分是对生成课程观的相关理论展开分析与论述。生成课程观与诸多课程理论流派有所不同,并没有在发展过程中成为课程理论的分支,而是受到诸多哲学理论、课程理论的影响,从其哲学基础来看,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生成主义哲学对生成课程观哲学基础的完善和丰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其理论来源方面,主要受到了皮亚杰、维果斯基、多尔、杜威、施瓦布、派纳的课程理论影响。第四部分着力于阐述在既有的传统预设课程观影响下,生成课程观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三个方面:1.源起西方,水土不服;2.理论薄弱,根基不牢;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并对现实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社会、学校、个体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社本主义思想与科学主义思想的主导使基础教育课程领域陷于桎梏;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客观主义知识观固化成型;个体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对“人”的整体发展的忽略。第五部分在克服传统预设课程观弊病的基础之上构建了生成课程观的理论体系,从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原则、内容、实施、师生关系、评价六个方面对生成课程观进行了论述,呈现了生成课程观的全貌。生成课程观将课程视为一种为促成学生主体意义生成的对话和转变的过程,课程内容的选取聚焦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创设以助力生成性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以师生共创为取向,课程评价以发展性功能为核心,这种与传统预设课程观大不相同的生成课程观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曙光,通过对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以丰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建强;;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S4期

2 项赠;;泰勒原理的解构[J];安顺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3 程良宏;;从事实存在到实践生成:课程理解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06期

4 张金运;程良宏;;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及其生成[J];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01期

5 王琳娜;;由学生自编的校本课程——《童眼看朝阳》诞生记[J];北京教育(普教);2013年06期

6 钱雨;;论生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31期

7 叶波;;20世纪美国课程史研究的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9期

8 张永红;;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危机的治理对策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姜风华;何叶;;我国生成教学研究十年[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栾新蕾;;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伟东;于佳;;用课程改革搅动基础教育的一池春水[N];中国教育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温宏宇;怀特海的知识论及其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宇文;社本主义教育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媛媛;施瓦布博雅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2 李智慧;主体间性视域下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D];云南大学;2016年

3 王倩;预设到生成—教育理论的前提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丁思洋;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2年

5 张林林;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及其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新华;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娜;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许锋华;论过程课程观及其教育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小华;课程之于主体的生成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夏永庚;论课程的生成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9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789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