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制度性权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23:11
本文关键词:教师制度性权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通过相应的正式制度所获得的,被他人(特别是学生)自觉服从和认同的特殊权力。它无论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公共教育体制的客观要求。因为教师所肩负的是培养和塑造民族国家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的重大职责,为了保障教师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国家势必通过相应制度、政策赋予他一定权利,而这种权利一旦得到广泛认同就形成了教师制度性权威。其次,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制度性权威构成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类型:教育与被教育、影响与影响的关系;同时,它也是学校组织得以有序、稳定的存在的基础之一。最后,教师制度性权威由于使教师享有了一定的地位,获取了一定的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机会,因而对于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型管理、学校组织的科层化取向,加之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待提高,教师制度性权威出现了种种弊端,其中包括权威主体的抽象化、权威理念的工具化、权威关系的单向化和权威实现的封闭化。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教师制度性权威究竟应该走向何处?随着人文精神的回归和教师专业化的兴起,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思路:教师权威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权威集合,各种权威类型之间应是相互配合、协调的。因此,教师制度性权威也必须将它与其他教师权威形式,即教师传统性权威、教师专业性权威和教师个人魅力性权威融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制度性权威为其他权威形式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使教师取得了作为教师的资格和权利。而对其他教师权威而言,它们又反过来弥补了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内在不足:传统性权威为它提供了丰富的道德基础和社会认同;专业性权威为它提供来扎实的职业竞争力;个人魅力性权威则将它不断内化为一种无穷的力量来感染和启发学生。在这种不断的相互促进和补充中,教师制度性权威既促进了国家教育目的实现、遵从了教育的根本原则,同时也能达成了教师和学生个体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教师权威 制度 教师制度性权威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5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1
- 一、研究缘起9-10
- (一) 历史和现实背景9-10
- (二) 理论背景10
- 二、研究思路10-11
- 三、研究意义11-12
- 四、研究方法12-13
- 五、文献综述13-21
- (一) 教师权威研究的现状13-15
- (二)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研究现状15-19
- (三)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形成19-21
- 第二章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概念厘定21-32
- 一、教师制度性权威的概念21-24
- (一) 教师权威21-23
- (二) 制度与制度性权威23-24
- (三) 教师制度性权威24
- 二、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特点24-28
- (一) 强制性24-25
- (二) 客观性25-26
- (三) 局限性26-27
- (四) 变革性27-28
- 三、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结构28-31
- (一) 主体28-29
- (二) 内容29
- (三) 理念29-30
- (四) 载体30-31
- 四、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实现31-32
- 第三章 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必然性分析32-40
- 一、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公共教育体制的客观要求32-34
- (一) 教师制度性权威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特点32-33
- (二) 教师职业同样也应体现“公共性”特点33
- (三) 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必然导致教师制度性权威的产生33-34
- 二、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34-37
- (一)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建构教育秩序的前提34-35
- (二)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形成教育交往的保障35-36
- (三)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稳定学校组织的条件36-37
- 三、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37-40
- (一)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其他教师权威的基础37-38
- (二)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职业认同的表现38-39
- (三) 教师制度性权威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前提39-40
- 第四章 原有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弊端分析40-46
- 一、原有教师制度性权威的不足40-43
- (一) 权威主体的抽象化40-41
- (二) 权威理念的工具化41-42
- (三) 权威关系的单向化42
- (四) 权威实现的封闭化42-43
- 二、原有教师制度性权威弊端归因43-46
- (一) 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型管理43-44
- (二) 学校组织的科层化44-45
- (三)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45-46
- 第五章 走向融通的教师制度性权威46-55
- 一、教师制度性权威走向融通的可能46-48
- (一) 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教师制度性权威变革的动力46-47
- (二) 教师专业化为教师制度性权威提供了方向47-48
- (三) 个体的发展是教师制度性权威的目标48
- 二、制度性权威与传统性权威的融通48-51
- (一) 两种教师权威的差异48-50
- (二) 两种教师权威的融通50-51
- 三、制度性权威与专业性权威的融通51-53
- (一) 两种教师权威的差异51-52
- (二) 两种教师权威的融通52-53
- 四、制度性权威与个人魅力性权威的融通53-55
- (一) 两种教师权威的差异53-54
- (二) 两种教师权威的融通54-55
- 小结55-56
- 参考文献56-60
- 著作部分56-57
- 论文部分57-58
- 学位论文部分58-59
- 英文文献部分59-60
- 后记6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伟;;人文主义理念下教师权威的重新审视[J];阅江学刊;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凤华;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下教师权威的重构[D];聊城大学;2011年
2 韦华;教师的维权故事[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教师制度性权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1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