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整合的文化社会学解释
发布时间:2017-04-17 12:04
本文关键词:班级整合的文化社会学解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班集体要发挥作为一个组织的社会功能,必须是一个整合程度高的集体,因此班级整合对班集体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尝试以文化为中心,构建分析框架,分析班级整合背后的文化运作。作者从学校日常生活场景中抽离出三种不同向度的文化,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机制对整合起着作用:制度意义的文化包括学校惯习和校规,通过约束和惩罚来达到整合,符号意义的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符号系统,包括日常仪式和集体良知,通过集体成员共享某种价值观达到整合。结构意义的文化是一套规范、价值和行动的组合,不同结构意义的文化在冲突中沟通交流,构成整合的动力系统。这三种向度的文化相互交织,共同对班级整合起着作用。 本文运用教育人种志的方法,对一所专科学校的班级整合状况进行了描述和文化解释。作者通过对班级各种事件的深描,描绘出了在多种文化向度交织下学生生存状态的真实情况,呈现了多种文化力量是怎样参与建构班级整合系统;通过深度访谈,进一步关注不同学生对这些事件的解释和这些解释是如何作用于她们的行为的,揭示班级整合系统下学生个人的不同境遇以及她们深层次的价值观和主体意识,呈现了一个整体、动态的文化体系对班级整合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人种志 班级整合 文化社会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5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前言6-14
- 一、问题的提出6-7
- (一) 研究缘起:对班级整合问题的兴趣6
- (二) 研究问题的选定:文化社会学的视角的启示6-7
- 二、文献综述7-10
- (一) 班级的社会学研究7-8
- (二) 用文化社会学视角做的研究8-10
- 三、核心概念分析10-14
- (一) 整合的意义10-12
- (二) 整合的手段12-13
- (三) 整合、团结和凝聚力的区别和联系13-14
- 第一章 研究理论和研究过程14-22
- 一、文化社会学:在与“结构”相对照中寻找相对自我14-17
- (一) 社会学的传统:结构解释为主体14-15
- (二) 文化社会学取向:文化解读15-16
- (三) 分析框架:三种文化向度16-17
- 二、研究方法17-18
- 三、研究过程18-22
- (一) 我的在场与观察18
- (二) 田野概况18-22
- 第二章 制度意义的文化与班级整合22-34
- 一、惯习22-28
- (一) 注重技能的艺术类师范院校:艺术传统规训学生共同活动22-24
- (二) “学姐”参与管理:高度自治下的向心力24-28
- 二、学校制度28-34
- (一) 管理制度的目标:将个体归附到集体28-30
- (二) 对“违规者”的惩罚:抑制对抗30-34
- 第三章 符号意义的文化与班级整合34-42
- 一、日常仪式34-40
- (一) 日常仪式的特征、功能与意义34-35
- (二) 日常仪式的中断、重建与运作35-40
- (三) 日常仪式重建的功能40
- 二、集体良知40-42
- (一) 班级集体良知40-41
- (二) 共享的价值观促进整合41-42
- 第四章 结构意义的文化与班级整合42-52
- 一、班级结构意义的文化42-44
- (一) 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42-43
- (二) 结构意义的文化冲突43-44
- 二、英语十班的师生文化及其冲突44-52
- (一) 年轻的班主任44-48
- (二) 班级文化多维冲突48-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7
- 后记57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中枢;;教育人种志的认识论思考[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白芸;;教育人种志研究中的伦理道德要求[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崇勇;一切为了孩子[N];新乡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蕾;体育隐蔽课程论——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0年
2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雪;班级整合的文化社会学解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贾凯旋;初中教师教学决策的质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班级整合的文化社会学解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1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