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1-07-24 14:0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到各行各业,传统行业在享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好处之时,又不得不改变自身模式、重构行业生态,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无一例外,教育也是同样如此,传统教育固然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当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撞上了传统教育,我们便发现,技术是如此有魅力,它可以让教育变得更加美好,这就是“互联网+教育”。但是,无论技术怎么改变,如果学习方式不改变,这一切都无疑于空谈,因此翻转课堂很快进入教育者的视线,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传统的教学评价已无法适应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改学校急需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引领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对“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研究较少,更没有科学、可操作的“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的目标是:构建出“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促使“互联网+”与翻转课堂的深度融合,提升学校教学质量,转变师生教学方式,帮助教师科学诊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深入到实验学校听课,与一线教师、学校领导进...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翻转课堂为相关主题硕博文献数量图
第一章绪论64月至2019年4月五年内,期刊论文检索情况为表1-3所示。表1-3期刊论文检索情况检索主题论文数量翻转课堂21550互联网+翻转课堂382翻转课堂+教学评价76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0来源:CNKI数据库检索年度:2014-2019图1-2翻转课堂为相关主题期刊文献数从表1-3得知,目前对于以“翻转课堂”为研究主题的期刊论文非常之多,已达21550篇,“互联网+翻转课堂”为研究主题的论文有382篇,“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期刊论文也有一定数量,但是“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论文依然是0篇。从图1-2可知,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解志君(2018)主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过程两个方面,三个维度:课前、课中、课后对翻转课堂进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为14个评价指标,均为“是否”怎么样,显得有些过于笼统,例如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是否迟到、早退、旷课,是否带了必备的学习用具(教材、笔、笔记本等),衣着是否得体(穿拖鞋等),上课期间是否睡觉、玩手机、玩游戏、上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网站,是否与他人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践任务,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权重值,难以进行定量分析。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分为22个评价指标,课中主要围绕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开展评价,同样也是“是否”怎么样,评价指标显得过于肤浅,也不利于定量研究。李成严等(2015)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部分构建了翻转课堂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了学生观看学习视频情况等10个二级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可见主要是围绕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另外二级指标也过于模糊,不具备
第一章绪论11本研究开展之前,通过查阅有关书籍、相关研究论文、学术期刊、网络资料等,查询、搜集、整理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筛选评析,并结合笔者的认识与调查分析,为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由此展开研究。2.调查研究法“所谓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①首先,在本文第二阶段研究中,通过深入到实施“互联网+”翻转课堂的学校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初步分析得出可评价点,再制定访谈提纲对班上学生、任课教师、学校领导进行访谈调查,听取意见与建议,在确定研究问题后编制调查问卷,向专家、同行发放问卷,分析梳理问卷数据,整理归纳出初级评价指标,将各级指标编制成问卷使用德尔菲法正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本文第三阶段研究中,向高校专家、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开发出教学评价系统。最后,在第四阶段研究中,为了进一步验证“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外在作用,多次深入到D市S中学,在高二年级中随机选择一个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班级,在该班中选择一门课程,使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测评,每周评价一次,为期一个月,统计评价结果,分析各类评价者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三、研究过程本研究过程总览图如图1-3所示。图1-3研究过程总览图①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SM框架条件分页查询研究与实现[J]. 唐权.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2]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方法[J]. 唐辉军.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8(21)
[3]教学评价研究4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 牛瑞雪.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1)
[4]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顾明远. 教育研究. 2018(05)
[5]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 解志君.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8(05)
[6]多要素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评述[J]. 刘秋艳,吴新年. 知识管理论坛. 2017(06)
[7]基于深层次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 陈明,陆建峰,牛浩.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7(06)
[8]基于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与分析[J]. 何坤,邹霞.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10)
[9]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究[J]. 何坤,邹霞. 中小学电教. 2017(04)
[10]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蒋立兵,陈佑清. 现代教育技术. 2016(11)
硕士论文
[1]“互联网+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 申立雪.河北师范大学 2018
[2]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之个案研究[D]. 李一楠.西华师范大学 2017
[3]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维度研究[D]. 于淑兰.河北大学 2016
[4]翻转课堂中过程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程洋洋.云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00799
【文章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翻转课堂为相关主题硕博文献数量图
第一章绪论64月至2019年4月五年内,期刊论文检索情况为表1-3所示。表1-3期刊论文检索情况检索主题论文数量翻转课堂21550互联网+翻转课堂382翻转课堂+教学评价76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0来源:CNKI数据库检索年度:2014-2019图1-2翻转课堂为相关主题期刊文献数从表1-3得知,目前对于以“翻转课堂”为研究主题的期刊论文非常之多,已达21550篇,“互联网+翻转课堂”为研究主题的论文有382篇,“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期刊论文也有一定数量,但是“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论文依然是0篇。从图1-2可知,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到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等几个方面。解志君(2018)主要从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过程两个方面,三个维度:课前、课中、课后对翻转课堂进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为14个评价指标,均为“是否”怎么样,显得有些过于笼统,例如对“学习态度”的评价,是否迟到、早退、旷课,是否带了必备的学习用具(教材、笔、笔记本等),衣着是否得体(穿拖鞋等),上课期间是否睡觉、玩手机、玩游戏、上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网站,是否与他人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践任务,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权重值,难以进行定量分析。教师教学过程评价分为22个评价指标,课中主要围绕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开展评价,同样也是“是否”怎么样,评价指标显得过于肤浅,也不利于定量研究。李成严等(2015)从课前、课中和课后3部分构建了翻转课堂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了学生观看学习视频情况等10个二级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可见主要是围绕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另外二级指标也过于模糊,不具备
第一章绪论11本研究开展之前,通过查阅有关书籍、相关研究论文、学术期刊、网络资料等,查询、搜集、整理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筛选评析,并结合笔者的认识与调查分析,为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由此展开研究。2.调查研究法“所谓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①首先,在本文第二阶段研究中,通过深入到实施“互联网+”翻转课堂的学校进行课堂观察,记录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初步分析得出可评价点,再制定访谈提纲对班上学生、任课教师、学校领导进行访谈调查,听取意见与建议,在确定研究问题后编制调查问卷,向专家、同行发放问卷,分析梳理问卷数据,整理归纳出初级评价指标,将各级指标编制成问卷使用德尔菲法正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本文第三阶段研究中,向高校专家、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开发出教学评价系统。最后,在第四阶段研究中,为了进一步验证“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外在作用,多次深入到D市S中学,在高二年级中随机选择一个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班级,在该班中选择一门课程,使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测评,每周评价一次,为期一个月,统计评价结果,分析各类评价者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三、研究过程本研究过程总览图如图1-3所示。图1-3研究过程总览图①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SM框架条件分页查询研究与实现[J]. 唐权.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2]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方法[J]. 唐辉军.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8(21)
[3]教学评价研究4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J]. 牛瑞雪.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1)
[4]再论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顾明远. 教育研究. 2018(05)
[5]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探究[J]. 解志君.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8(05)
[6]多要素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评述[J]. 刘秋艳,吴新年. 知识管理论坛. 2017(06)
[7]基于深层次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 陈明,陆建峰,牛浩.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7(06)
[8]基于云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与分析[J]. 何坤,邹霞.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7(10)
[9]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探究[J]. 何坤,邹霞. 中小学电教. 2017(04)
[10]翻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 蒋立兵,陈佑清. 现代教育技术. 2016(11)
硕士论文
[1]“互联网+翻转课堂”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 申立雪.河北师范大学 2018
[2]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之个案研究[D]. 李一楠.西华师范大学 2017
[3]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维度研究[D]. 于淑兰.河北大学 2016
[4]翻转课堂中过程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程洋洋.云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00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0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