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互联网+”变革高校教学的教育技术文化坐标

发布时间:2021-08-10 19:07
  教育技术文化客观存在,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技术理念、行为和制品,及其螺旋上升的进化过程中。当代高校教学的教育技术文化历经了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变迁,目前在移动互联网的驱动下,正在形成基于联通主义的理念文化、基于自带设备教学的行为文化、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制品文化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文化坐标。新坐标的核心价值是指引高校师生自带设备联通开放教育资源,做出顺应"互联网+"新常态的教育技术文化抉择。新坐标的建立、旧坐标的让位,是教育技术文化的提质、增效和创新升级。然而文化发展具有惰性、非理性和偶然性,变迁之际往往会产生内部结构不协调和不适应。新教育技术文化坐标面临联通主义"反智"、自带设备"遮蔽"教学、"搁置"开放教育资源等重大挑战。这就要求从"互联网+教学"的潜件、物件、人件、案例与制度全面施以治理,从而助力高校创建一流教学。 

【文章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31(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互联网+”变革高校教学的教育技术文化坐标


教育技术文化的三层结构

当代高校,教育技术,文化变迁


?チ??诮淌业某鱿郑?盎チ??+”来临,以智能手机、教育App及其资源为代表的制品文化、以智慧教学为代表的行为文化、以互联互通为理念文化的文化趋势逐渐显现,正在催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教育技术文化范式。其实,新教育技术文化并不排斥旧教育技术文化,其内部结构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生长和扩张,旧教育技术文化可能会随着技术进步逐渐消失。建立文化坐标,将文化在特定时空的重心明确化、具体化,是分析“互联网+”变革高校教学这一特定教育技术文化的现象、本质、结构、功能与规律的重要工具。图2当代高校教学的教育技术文化变迁3.“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技术文化坐标每个独特的教育系统都存在独有的教育技术文化,高校教学也不例外。从计算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每次重大变迁都会使教育技术文化坐标重建。“互联网+”变革高校教学意味着本系统的教育技术文化坐标从互联网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换。教育技术文化坐标不是人为设定,而是占据主流倾向的理念、行为与制品在复杂多元的教育技术文化实践中通过教育文化与技术文化的交互、博弈以及持续的循环迭代主动析出,并且显著地反映到教育技术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主流倾向中。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与“化人”。构建“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文化坐标的意义在于,高校师生能够做出合乎“互联网+”理性的教学理念、行为与制品的文化选择,培育教育技术文化自觉。对于什么是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和学习模式,教育技术应当有一个价值判断,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为之奋斗(祝智庭,2012)。如若我们不重视教育技术文化坐标的客观存在,不将理念、行为与制品及时置于这一科学范式加以系统纠偏?

文化变迁,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互联网


的极大可能。我们假设,“互联网+”变革高校教学的理念文化坐标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行为文化坐标是自带设备、制品文化坐标是开放教育资源,核心价值在于自带设备联通开放教育资源。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文化已经解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文化正在形成,如图3。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自带设备、开放教育资源何以成为“互联网+”变革高校教学的主流倾向?自带设备联通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价值何以实现?本文将作初步探索,助力高校在新常态下创建一流教学,引领高校教学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图3“互联网+”驱动高校教学的教育技术文化变迁教育技术文化进化流制品文化进化流行为文化进化流理念文化进化流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时代教材多媒体资源超媒体资源开放教育资源自带教材多媒体教学超媒体教学自带设备教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制品层行为层理念层多媒体与超媒体资源(教材)多媒体与超媒体教学(自带教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开放教育资源(教材、多媒体与超媒体资源)自带设备教学(自带教材、多媒体与超媒体教学)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建构、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4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助教对高校大班课堂互动教学的重构[J]. 谭志虎,胡迪青,田媛,许炜.  现代教育技术. 2018(01)
[2]智能手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 薛胜兰.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1)
[3]开放教育资源:共识、质疑及回应[J]. 王晓晨,孙艺璇,姚茜,张定文.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1)
[4]“互联网+”学习环境下教师信息角色的嬗变——从“看门人”到“守望者”[J]. 谯小兵,黎忠文,张志强.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8)
[5]教育技术文化范畴引论[J]. 覃泽宇.  现代教育技术. 2017(08)
[6]基于智能手机教学互动反馈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 薛胜兰.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7)
[7]“互联网+”环境下高等教育创新模式探析[J]. 钟鑫,肖金岑.  教育评论. 2017(05)
[8]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 王帅国.  现代教育技术. 2017(05)
[9]雨课堂应用的实验性研究——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精彩诠释[J]. 李向明,张成萍,袁博.  现代教育技术. 2017(05)
[10]“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初探[J]. 尚俊杰,曹培杰.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7(01)



本文编号:3334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34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9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