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

发布时间:2017-04-29 04:01

  本文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一个纯粹的教育学问题。联系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首先是一个哲学命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好的理解视域是实践唯物主义。无论是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命题的理解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展开的,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过了历史性的弯路。究其原因,既有当时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也与我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理解的偏差有关。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必须纳入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的理论视域才能得到正确完整的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是在与西方传统实践观的对比中显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在扬弃西方传统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有必要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传统实践观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借以澄明马克思的实践观。唯其如此,才能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中来理解和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把握其内在实质和革命意义,进而以其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 生产劳 教育 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0-02
【目录】:
  • 中文提要3-4
  • Abstract4-7
  • 引论7-9
  • 第一章 西方哲学视野中的实践和劳动概念9-23
  • 一、亚里士多德:实践与创制的分裂9-16
  • 1. 实践是专属于人的、以“善”为目的的活动9-11
  • 2. 人类活动的三分:理论、实践和创制11-12
  • 3. “实践”与“创制”的二元对立12-16
  • 二、康德:“道德的”实践与“技术的”实践16-19
  • 1. “实践”是一个伦理学范畴16-17
  • 2. “实践”是一个本体界中的范畴17-18
  • 3. “实践”是一个生存论意义上的范畴18-19
  • 三、黑格尔:实践与劳动19-23
  • 1. 实践是精神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19-20
  •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一个环节和过程20-21
  • 3. 实践高于理论21-23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实践和生产劳动概念23-33
  • 一、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23-27
  • 1.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23-25
  • 2. 实践的表现形式25-27
  •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旨趣27-33
  • 1. 实践与意识的关系27-28
  • 2. 实践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8-29
  • 3. 实践与人的本质29-33
  • 第三章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论33-42
  •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视角33-37
  • 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教劳结合理论的内在联系33-35
  • 2. 马克思教劳结合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35-37
  • 二、马克思“教劳结合理论”的内涵37-42
  •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37-38
  • 2. 现代教育与教学同现代生产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38-39
  •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39-40
  •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40-41
  • 5.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41-42
  • 第四章 教劳结合理论的现实意义42-48
  • 一、以正确理解教劳结合理论指导教育,,加强教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42-43
  • 二、明确教劳结合的目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43-44
  • 三、把握市场经济为我们提供的新机遇,按照新的思路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44-45
  • 四、充分运用社会性教育资源45-46
  • 五、创造出更多的富于时代气息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形式和新方法。46-48
  • 主要参考文献48-50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50-51
  • 后记51-53
  • 详细摘要53-54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玉龙;;近年来的实践唯物主义研究[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2 范吉雨;;实践唯物主义即马克思的“新哲学”[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郑召利;;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理解和阐发[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郭大俊;;论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庞元正;;论创新实践与创新实践唯物主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6 孙晓毛;;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元永浩;;实践概念与历史概念的解释循环——论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陈学明;;当今人类究竟到哪里去寻找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评J.B.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9 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提纲)[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立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论与唯物论的统一[N];社会科学报;2000年

2 袁吉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学术观点[N];光明日报;2006年

3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4 刘福森;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N];光明日报;2007年

5 李亚彬;萧前:哲学之树常青[N];光明日报;2007年

6 张玉能;席勒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价值[N];文艺报;2005年

7 王东 林锋;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本名——“新唯物主义”[N];光明日报;2006年

8 黄g

本文编号:334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4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c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