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01:10

  本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量。教育信息化携带信息时代先进科技的优势,在促进我国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等发生根本变革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教育信息化健康、快速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必须对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使评价结果真实反映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而通过评价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特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探索出一套与我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模式相适应的完整的、系统的评价理论体系,对于客观评价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完善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正确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第一,继承性创新和融合性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吸收、借鉴和拓展等研究过程,提出适合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方法模型。 第二,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结合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理论、现代综合评价理论和灰色系统论构造本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各种评价方法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然后通过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改进、拓展,建立适合教育信息化特征的评价模型,最后应用模型对黑龙江省中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进行实例分析。 第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为主。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现状和相关研究成果作定性分析及归纳;在定性分析的指导下,对经典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改进和拓展,提出基于灰色区间系统理论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研究结果:一是在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特征和实际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借鉴和归纳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提出适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在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智慧和挖掘实际数据包含的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引入主、客观偏好系数的概念,建立了一种将层次分析法、灰色区间熵权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综合权重的方法,使指标权重分配更趋合理、完善;三是在对国外信息化测度方法和目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分析、研究基础上,根据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及信息的“灰”特性,对经典灰色系统理论进行了改进和拓展,建立了基于灰色区间系统理论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合理,与实际情况更为吻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评价方法 灰色系统 灰色区间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26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4-16
  • 1.1.1 论文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6-1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9-22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2-23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23-24
  • 1.3.1 研究主要内容23
  • 1.3.2 研究方法23-24
  • 1.4 论文技术路线24
  • 1.5 论文创新之处24-26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26-43
  • 2.1 教育信息化概述26-30
  • 2.1.1 教育信息化内涵26-27
  • 2.1.2 教育信息化特征27-28
  • 2.1.3 教育信息化要素28-30
  • 2.2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测算相关理论30-33
  • 2.2.1 马克卢普 波拉特的信息化水平GNP测算法30-31
  • 2.2.2 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法31
  • 2.2.3 IDC的信息社会指数法31-32
  • 2.2.4 传统测算方法缺陷32-33
  • 2.3 现代综合评价理论33-38
  • 2.3.1 综合评价的要素34-35
  • 2.3.2 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35-36
  • 2.3.3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36-38
  • 2.4 灰色系统理论38-42
  • 2.4.1 灰色系统基本概念39-40
  • 2.4.2 灰色系统基本原理40-41
  • 2.4.3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41
  • 2.4.4 灰色系统与模糊集的区别41-42
  • 2.5 本章小结42-43
  • 第3章 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价常用方法评析43-56
  • 3.1 层次分析法43-49
  • 3.1.1 层次分析法原理和计算步骤43-48
  • 3.1.2 层次分析法优缺点分析48-49
  • 3.2 模糊评价法49-52
  • 3.2.1 模糊评价法原理和计算步骤50-52
  • 3.2.2 模糊评价方法优缺点分析52
  • 3.3 主成分分析法52-55
  • 3.3.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和计算步骤53-54
  • 3.3.2 主成分分析法优缺点分析54-55
  • 3.4 本章小结55-56
  • 第4章 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56-68
  • 4.1 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和原则56-59
  • 4.1.1 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56-57
  • 4.1.2 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57-59
  • 4.2 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过程59-62
  • 4.2.1 指标体系的确定59
  • 4.2.2 指标规范化处理59-60
  •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60-62
  • 4.3 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成62-67
  • 4.3.1 指标体系构成及评价标准62-65
  • 4.3.2 指标体系的内涵及说明65-67
  • 4.4 本章小结67-68
  • 第5章 基于灰色区间系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68-88
  • 5.1 区间灰数规范化处理68-70
  • 5.2 基于AHP和灰色区间熵权法的综合权重确定方法70-71
  • 5.2.1 灰色区间熵权法确定权重方法70-71
  • 5.2.2 综合权重确定71
  • 5.3 灰色区间关联评价模型71-78
  • 5.3.1 经典灰色关联原理72-73
  • 5.3.2 区间灰数的距离和灰色区间关联度概念73-74
  • 5.3.3 灰色区间最大关联度方法74-76
  • 5.3.4 灰色区间最小关联度方法76-77
  • 5.3.5 灰色区间综合关联度方法77-78
  • 5.4 灰色区间聚类评价模型78-81
  • 5.4.1 经典灰色聚类原理78-79
  • 5.4.2 灰色区间聚类原理79-81
  • 5.4.3 灰色区间聚类评价方法计算步骤81
  • 5.5 灰色区间综合关联度方法在教育信息化评价中应用81-87
  • 5.5.1 指标值规范化82-83
  • 5.5.2 求各指标的综合权重83-84
  • 5.5.3 求灰色区间关联系数84-86
  • 5.5.4 求灰色区间最大关联度和最小关联度86
  • 5.5.5 求灰色区间综合关联度86-87
  • 5.6 本章小结87-88
  • 结论88-90
  • 1.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88
  • 2.创新点88-89
  • 3.有待进一步研究问题89-90
  • 参考文献90-9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96-97
  • 附录97-101
  • 致谢101-102
  • 个人简历10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桂芳;;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韩怡;宝鸡市农远工程学校教育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琳;区域林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霞;功能视角下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研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芸;新疆兵团和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研修[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5 艾雨兵;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付潘一子;辽宁职业学院信息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3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5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