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群体知识建构视角下在线深度交互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1 06:07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群体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学习者在共同构成的学习群体中以交互为手段来驱动知识建构的发展,交互是群体知识建构的方式和必要条件,能否进行在线深度交互则直接影响群体知识建构的效果。从目前群体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在线交互的现状来看,学习者在线交互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参与度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氛围凸显沉寂,交互内容流于表面,难以达到深度交互。因此,基于群体知识建构中学习者在线交互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围绕“群体知识建构视角下在线深度交互策略研究”展开,以群体知识建构的过程为关键点,分析群体知识建构中学习者在线交互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影响学习者在线深度交互的因素,结合具体的课程开展情况,提出促进群体知识建构视角下在线深度交互发生的策略,以期提高学习者在线交互的深度,进而提高群体知识建构的效果。本研究绪论部分概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1)研究综述。界定本研究涉及的重要概念,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已有研究,本章对群体知识建构和在线交互质量研究文献进行了文献综述,为后文的研究奠...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群体知识建构视角下在线深度交互策略研究


研究思路图

模型图,教师,模型,群体知识


研究综述14“个体知识建构、协同知识建构、基于点评讲解的高层次认知”三个循环模型[20];马宁等人[21]借鉴Stahl知识建构模型,结合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特点,以web2.0技术和理念为支持,构建了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如图2-1所示),该模型包括以个体知识建构为主的准备阶段,以讨论、协商等群体知识建构为主的面对面研训阶段,以及以实践创作、应用、反思等双重建构为主的远程研训阶段。庄慧娟等人[22]基于解释视角和隐性知识理论框架,从提升自我解释和互动解释的有效性的角度,构建了基于解释的知识建构过程模型,包括分享、协商、共识和应用四个阶段。图2-1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马宁等人,2017)(2)群体知识建构的实证研究国内很多学者将群体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主要探讨群体知识建构的效果。金慧等人[1]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学习者在三个月期间使用知识论坛(KnowledgeForum)进行的关于光的在线交互文本进行分析,主要是考察学习者在群体知识建构的参与方式与学习者个体知识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学习者在群体知识建构中的贡献方式、阅读短文等与学习者的个体知识增长有显著相关,在群体知识建构中的参与程度越高的学习者对相关主题知识形成的理解更深入。

群体知识


群体知识建构视角下在线交互实证分析与策略研究——以《教学设计》课程为例27图4-1第一次群体知识建构活动截图Moodle平台留存的交互文本可以较完整地记录学习者在线交互的特征。为了收集该次群体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群体的交互数据,研究者亲自参与到群体知识建构活动当中,但不干预学习群体知识建构的过程,跟踪收集了学习者在Moodle平台上的会话交互数据。经统计后学习者在第一次群体知识建构过程中共产生讨论帖135条,其中有效帖128条,无效帖7条,发帖和回帖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无效发帖是指学习者发布的内容重复、复制、抄袭或者与活动主题无关,无效回帖是指回复的内容没有实质内容,例如“你说的对”、“我比较赞同”等。其中有效发帖为20条,无效发帖为0条,有效回帖为108条,无效回帖为7条,具体如下表4-1所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交互关系的结构、交互内容的质量两方面对群体知识建构视角下学习者在线交互进行分析,总结群体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在线交互存在的问题及表现,从而提出群体知识建构视角下在线深度交互的策略。表4-1第一次群体知识建构中学习者发帖总体情况有效帖无效帖总计发帖量回帖量总计20108128077201151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cMOOC微信群社会网络特征及其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影响[J]. 王慧敏,陈丽.  中国远程教育. 2019(11)
[2]基于微信的跨文化网络交流互动深度研究[J]. 赵婴,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19(10)
[3]群体知识建构视角下教师混合式研训的组内交互及知识建构层次分析[J]. 马宁,李亚蒙,何俊杰.  现代教育技术. 2019(04)
[4]协作式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研究——以“教育传播原理”为例[J]. 蒋双双,王卫军.  中国远程教育. 2018(05)
[5]协作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促进交互深度的实证研究[J]. 梁云真,朱珂,赵呈领.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0)
[6]以协同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师混合式研训模型研究[J]. 马宁,吴焕庆,崔京菁.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3)
[7]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国培参训教师知识建构效果研究[J]. 沈俊汝,李欢,张筱兰.  开放学习研究. 2017(01)
[8]云课堂论坛中的学习者互动话语行为分析研究[J]. 刘智,张文静,孙建文,刘三女牙,彭晛,张浩.  电化教育研究. 2016(09)
[9]学习管理系统和社交平台协作学习知识建构层次分析[J]. 柳瑞雪,石长地,孙众.  中国远程教育. 2016(07)
[10]微群教学中的群体知识建构过程及效果研究——以“新媒体研究”课程微群为例[J]. 舒杭,王帆,蔡英歌.  远程教育杂志. 2015(06)

硕士论文
[1]知识建构共同体的在线交互行为研究[D]. 张雪.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分布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交互的过程及策略研究[D]. 贺晓娟.浙江师范大学 2019
[3]在线协作学习中社会网络结构与知识建构层次的演化分析[D]. 刘淑芬.浙江师范大学 2019
[4]提升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的策略研究[D]. 付香香.西北师范大学 2018
[5]基于慕课的群体知识建构模式探究[D]. 宋蕾.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
[6]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深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妍.曲阜师范大学 2018
[7]提升在线讨论参与度的策略研究[D]. 刘冬梅.华中师范大学 2017
[8]教师网络研修中在线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D]. 马晓能.西北师范大学 2017
[9]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交互设计研究[D]. 张传思.西南大学 2015
[10]QQ群环境下促进教学研讨中协同知识建构的策略研究[D]. 霍秀爽.西北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55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355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