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22:5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有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辅助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导学案对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路径的指向、学习问题的发现都有引导作用。为了探究微课和导学案融合的模式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分析了微课、导学案、微课导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概念界定,发现国内文献对微课和导学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设计,但微课导学在高中化学中研究相对较少,有较大的研究空间。2.以高一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从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对微课的了解程度以及微课教学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可行性。3.查阅文献后,提出了三条将微课和导学案融合的策略:(1)点面结合,突出重难点。微课是点,是对教学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的讲解,是教学的载体,导学案是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创设有趣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导学案与微课相融合要通过情景和问题等来引...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微课学科类占比情况
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4目标单一,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设计资源[9]。2004年7月,英国开播教育视频节目,教学视频时长15分钟,视频中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移动学习。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网站———可汗学院网站,并根据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在网站上进行解答。得到了学习者的好评。2008年,美国圣安学院的戴维·潘罗斯教授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指出了微课程的制作过程。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10]。之后就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各地成功地开办了自己的MOOC,在世界各地将慕课成为了热潮。1.2.2.2微课导学模式国外对于微课导学模式的研究起源于翻转课堂的概念,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为了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通过使用ppt和录视频的方式。然后又通过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来到学校后,对有知识疑惑和难点和重点进行解答。他们认为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11]。经过实践表明,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成绩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专业的RobertTalbert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就用到了该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实践的积累经验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结构模型[12]。如图1-2所示图1-2RobertTalbert教学模式的结构模型
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10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对于微课设计,整合了预习、课堂、课下整个教学环节的内容,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共同打造主题清晰,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营造真实情况下的“微型教育资源环境”。在微课这种教与学真实情境里、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了知识。因此能够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微课”要突出“微”字,就要从“微”做文章。微课为了满足碎片化知识点的需求,设计的时间一般在5~15分钟之内,由于时间短,那么占用手机或计算机的内存就小,使用就会方便。另一方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需要将某一知识点或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证明它的价值之大和精悍的使用效果。因此,微课非常适合教师参观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研究、并可运用多种多媒体设备实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学习。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既不是各种类型资源的单纯积累,也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资源包装”概念。它是将根据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后设计出符合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方式。“微课”同时还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教学环节、素材课件、案例分析等随时可以进行修改,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20]。2.1.1.2微课的构成要素微课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苏小兵认为包含以下构成要素:目标、内容、教的活动、交互、多媒体等[21]。模型如图1-3所示图1-3构成要素模型1、目标。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微课的目标一般具有单一、具体明确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指向深度学习的微课导学案教学策略[J]. 葛余常,李君. 中学数学杂志. 2019(06)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邱瑞祯.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3)
[3]数学微课导学案个性化教学的评价及思考[J]. 葛余常. 教学与管理. 2017(22)
[4]“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 王同聚.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2)
[5]“导学案”转角遇“微课”——微课在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应用案例[J]. 戚玲玲. 中小学电教. 2014(11)
[6]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罗天兰,王忠华.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07)
[7]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7)
[8]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 郑小军,张霞.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02)
[9]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 李婉嘉,徐晶. 软件导刊. 2013(11)
[10]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 王竹立. 中国教育网络. 2013(10)
硕士论文
[1]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张佩佩.石河子大学 2018
[2]微课导学型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研究[D]. 李思.江西师范大学 2017
[3]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匡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俊亮.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5535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微课学科类占比情况
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4目标单一,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设计资源[9]。2004年7月,英国开播教育视频节目,教学视频时长15分钟,视频中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移动学习。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网站———可汗学院网站,并根据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在网站上进行解答。得到了学习者的好评。2008年,美国圣安学院的戴维·潘罗斯教授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指出了微课程的制作过程。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10]。之后就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在全球各地成功地开办了自己的MOOC,在世界各地将慕课成为了热潮。1.2.2.2微课导学模式国外对于微课导学模式的研究起源于翻转课堂的概念,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为了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通过使用ppt和录视频的方式。然后又通过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来到学校后,对有知识疑惑和难点和重点进行解答。他们认为这样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11]。经过实践表明,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成绩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美国富兰克林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专业的RobertTalbert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就用到了该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实践的积累经验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结构模型[12]。如图1-2所示图1-2RobertTalbert教学模式的结构模型
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10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对于微课设计,整合了预习、课堂、课下整个教学环节的内容,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共同打造主题清晰,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营造真实情况下的“微型教育资源环境”。在微课这种教与学真实情境里、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了知识。因此能够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微课”要突出“微”字,就要从“微”做文章。微课为了满足碎片化知识点的需求,设计的时间一般在5~15分钟之内,由于时间短,那么占用手机或计算机的内存就小,使用就会方便。另一方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需要将某一知识点或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证明它的价值之大和精悍的使用效果。因此,微课非常适合教师参观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研究、并可运用多种多媒体设备实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学习。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既不是各种类型资源的单纯积累,也不同于过去的“教学资源包装”概念。它是将根据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后设计出符合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方式。“微课”同时还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教学环节、素材课件、案例分析等随时可以进行修改,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20]。2.1.1.2微课的构成要素微课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模式,苏小兵认为包含以下构成要素:目标、内容、教的活动、交互、多媒体等[21]。模型如图1-3所示图1-3构成要素模型1、目标。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微课的目标一般具有单一、具体明确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指向深度学习的微课导学案教学策略[J]. 葛余常,李君. 中学数学杂志. 2019(06)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邱瑞祯.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3)
[3]数学微课导学案个性化教学的评价及思考[J]. 葛余常. 教学与管理. 2017(22)
[4]“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为例[J]. 王同聚.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2)
[5]“导学案”转角遇“微课”——微课在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应用案例[J]. 戚玲玲. 中小学电教. 2014(11)
[6]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罗天兰,王忠华.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07)
[7]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7)
[8]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 郑小军,张霞.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02)
[9]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 李婉嘉,徐晶. 软件导刊. 2013(11)
[10]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 王竹立. 中国教育网络. 2013(10)
硕士论文
[1]微课导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 张佩佩.石河子大学 2018
[2]微课导学型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研究[D]. 李思.江西师范大学 2017
[3]微课与导学案结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匡婷.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俊亮.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5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46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