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 ——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1-11-16 12:01
学校是知识的圣地,是纯洁的净土,也是学生们获取知识和力量的温馨港湾。它伴随着孩子的进步和成长。然而,在很多地方,这个本应该带给学生们美好和愉快的学习园地,却充斥着辱骂、暴力和恐惧。很难想象,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们来说将会是多么大的灾难。因此,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认同感以及应对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以探求三者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采用方便取样,在沈阳某四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选取1501名中学生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我认同感量表、校园欺凌问卷,其中剔除206份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295份。使用SPSS24.0和Mplus8.2软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采用Bootsraps方法对变量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探讨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43.3%的中学生曾经受到过不同形式的欺凌,男生参与校园欺凌的频率显著高于女生,农村学生遭受欺凌的频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2)父母拒绝与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方式呈负相关;父母温情与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方...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模型假设本研究预测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校园欺凌、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之间存在着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影响: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18根据图2所示,可以发现父母拒绝的教养方式没有直接影响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但是却通过其他两条间接路径对中学生校园欺凌产生了影响。两条路径分别为:(1)父母拒绝→自我认同感→校园欺凌;(2)路径二为父母拒绝→自我认同感→应对方式→校园欺凌。首先,从直观上来看父母拒绝到校园欺凌行为的直接路径不明显(γ=0.045,p=0.264),这表明父母拒绝可能不会直接对中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其次,父母拒绝可以对自我认同进行负向预测(γ=-0.48,p<0.05),且通过自我认同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负向预测(γ=-0.812,p<0.001),这就表明了,父母拒绝可能会通过自我认同感间接影响校园欺凌行为;最后,应对方式可以为自我认同感正向预测(γ=0.935,p<0.001),这也表明了,父母拒绝会通过自我认同感负向预测应对方式,并通过应对方式正向预测校园欺凌。换句话说,在四者的链式关系中,中学生经历的父母拒绝越多,其自我认同水平可能越低,进而采用的应对方式更消极,最终可能产生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倾向。采用偏差矫正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自我认同在父母拒绝与校园欺凌行为间中介效应95%的区间为(0.34,0.44),中介作用显著,效应量为0.52。自我认同、应对方式在父母拒绝与校园欺凌行为间中介效应95%的区间为(0.27,0.35),中介作用显著,效应量为0.41。图2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拒绝与校园欺凌间的链式中介模型表3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拒绝与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值和效果量中介路径效应值效果量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区间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影响: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20校园欺凌行为间中介效应95%的区间为(-0.18,-0.12),中介作用显著,效应量为0.17。图3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温情与校园欺凌间的链式中介模型表3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温情与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值和效果量中介路径效应值效果量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区间父母情感温暖自我认同校园欺凌行为0.559*0.537=0.300.30/0.873=0.340.34/0.68=50%(-0.35,-0.51)父母情感温暖应对方式校园欺凌行为0.302*0.455=0.140.14/0.873=0.160.16/0.68=24%(-0.18,-0.10)父母情感温暖自我认同应对方式校园欺凌行为0.559*0.586*0.455=0.150.15/0.873=0.170.17/0.68=25%(-0.18,-0.12)总中介效应0.590.59/0.873=0.68直接效应0.2830.283/0.873=0.32总效应0.87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 杨岭,毕宪顺.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2]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章恩友,陈胜.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3]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罗云,陈爱红,王振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1)
[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张小菊,李斌,周绮云. 中国电力教育. 2013(04)
[5]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 蒋奖,鲁峥嵘,蒋苾菁,许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1)
[6]自我认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 李义安,娄文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2)
[7]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J]. 桂守才,王道阳,姚本先. 心理科学. 2007(04)
[8]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J]. 张妍,张瑞娟,许芳,赵凌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5)
[9]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王桢,陈雪峰,时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4)
[10]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 王丽,傅金芝. 心理科学进展. 2005(03)
硕士论文
[1]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 许媛.贵州师范大学 2019
[2]高一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比较倾向的关系研究[D]. 肖娴.沈阳师范大学 2019
[3]中学生校园欺凌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D]. 纪艳婷.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4]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羞耻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张月娟.广西民族大学 2018
[5]孕妇学校教育对孕产妇配偶压力及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D]. 郭玉心.大连医科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98848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方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模型假设本研究预测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校园欺凌、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之间存在着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影响: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18根据图2所示,可以发现父母拒绝的教养方式没有直接影响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但是却通过其他两条间接路径对中学生校园欺凌产生了影响。两条路径分别为:(1)父母拒绝→自我认同感→校园欺凌;(2)路径二为父母拒绝→自我认同感→应对方式→校园欺凌。首先,从直观上来看父母拒绝到校园欺凌行为的直接路径不明显(γ=0.045,p=0.264),这表明父母拒绝可能不会直接对中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其次,父母拒绝可以对自我认同进行负向预测(γ=-0.48,p<0.05),且通过自我认同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负向预测(γ=-0.812,p<0.001),这就表明了,父母拒绝可能会通过自我认同感间接影响校园欺凌行为;最后,应对方式可以为自我认同感正向预测(γ=0.935,p<0.001),这也表明了,父母拒绝会通过自我认同感负向预测应对方式,并通过应对方式正向预测校园欺凌。换句话说,在四者的链式关系中,中学生经历的父母拒绝越多,其自我认同水平可能越低,进而采用的应对方式更消极,最终可能产生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倾向。采用偏差矫正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取5000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自我认同在父母拒绝与校园欺凌行为间中介效应95%的区间为(0.34,0.44),中介作用显著,效应量为0.52。自我认同、应对方式在父母拒绝与校园欺凌行为间中介效应95%的区间为(0.27,0.35),中介作用显著,效应量为0.41。图2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拒绝与校园欺凌间的链式中介模型表3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拒绝与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值和效果量中介路径效应值效果量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区间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影响:自我认同感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20校园欺凌行为间中介效应95%的区间为(-0.18,-0.12),中介作用显著,效应量为0.17。图3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温情与校园欺凌间的链式中介模型表3应对方式和自我认同感在父母温情与校园欺凌间的中介效应值和效果量中介路径效应值效果量中介效应所占比例(%)区间父母情感温暖自我认同校园欺凌行为0.559*0.537=0.300.30/0.873=0.340.34/0.68=50%(-0.35,-0.51)父母情感温暖应对方式校园欺凌行为0.302*0.455=0.140.14/0.873=0.160.16/0.68=24%(-0.18,-0.10)父母情感温暖自我认同应对方式校园欺凌行为0.559*0.586*0.455=0.150.15/0.873=0.170.17/0.68=25%(-0.18,-0.12)总中介效应0.590.59/0.873=0.68直接效应0.2830.283/0.873=0.32总效应0.87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 杨岭,毕宪顺.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2]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章恩友,陈胜.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1)
[3]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罗云,陈爱红,王振宏.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1)
[4]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张小菊,李斌,周绮云. 中国电力教育. 2013(04)
[5]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 蒋奖,鲁峥嵘,蒋苾菁,许燕.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1)
[6]自我认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 李义安,娄文婧.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02)
[7]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J]. 桂守才,王道阳,姚本先. 心理科学. 2007(04)
[8]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J]. 张妍,张瑞娟,许芳,赵凌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5)
[9]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王桢,陈雪峰,时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4)
[10]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 王丽,傅金芝. 心理科学进展. 2005(03)
硕士论文
[1]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和道德提升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 许媛.贵州师范大学 2019
[2]高一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比较倾向的关系研究[D]. 肖娴.沈阳师范大学 2019
[3]中学生校园欺凌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D]. 纪艳婷.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4]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羞耻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张月娟.广西民族大学 2018
[5]孕妇学校教育对孕产妇配偶压力及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D]. 郭玉心.大连医科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98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349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