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大学生族际交往中群体身份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2-09 11:37
族际间良好的人际信任不仅能促进族际关系的良性发展,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增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因此,不同民族间的人际信任成为民族关系的重要且关键指标。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身份是族际交往中影响交往广度和深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占人口大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族际间的交流交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基于内蒙古这一基本区情,从群体身份的角度出发,探究蒙汉大学生族际交往中民族身份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对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以及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信任博弈实验范式,分别考察了民族身份以及由其衍生的民族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共同内群体构建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通过三组实验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在单独考查民族身份情况下,蒙古族大学生在认知上表现出更高的内群体信任,而在行为水平没有显著的内外群体差异;在认知和行为水平上汉族对本民族和蒙古族的信任水平的差异不显著。(2)蒙古族对汉族的人际信任在行为水平,积极刻板印象的主效应显著,在认知水平的人际信任中,积极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的主...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人际信任的概念与理论
2.1.1 信任的概念
2.1.2 人际信任的界定
2.1.3 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
2.1.4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2.2 群体身份的界定与相关研究进展
2.2.1 群体身份的概念
2.2.2 群体身份的相关理论
2.3 民族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2.3.1 民族刻板印象的概念
2.3.2 民族刻板印象研究现状
2.4 社会距离的概念和相关研究
2.4.1 社会距离的概念
2.4.2 社会距离的相关研究
2.5 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进展
2.5.1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概念
2.5.2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相关研究
2.6 群体身份、民族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及共同内群体认同和人际信任的关系
3 选题的来源及问题提出
3.1 选题背景
3.2 问题提出
3.3 研究内容
3.4 选题的意义
3.4.1 理论意义
3.4.2 实践意义
4 研究一:蒙汉大学生族际交往中的人际信任的水平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研究过程
4.3 结果
4.3.1 蒙汉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描述
4.3.2 族际交往双方群体身份对人际信任的方差分析
4.4 讨论
5 研究二:蒙汉大学生族际交往中民族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研究工具
5.2.3 实验设计
5.2.4 研究过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汉族对蒙古族的积极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3.2 蒙古族对汉族的积极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4 讨论
6 研究三:蒙汉大学生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民族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研究工具
6.2.3 实验设计
6.2.4 研究过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汉族对蒙古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积极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6.3.2 蒙古族对汉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积极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6.4 讨论
7 总讨论
7.1 蒙汉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整体特征
7.2 民族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7.3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人际信任的作用
8 结论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社会距离的测量材料
附录2 :汉族对蒙古族积极刻板印象的测量材料
附录3 :蒙古族对汉族积极刻板印象的测量材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32165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人际信任的概念与理论
2.1.1 信任的概念
2.1.2 人际信任的界定
2.1.3 人际信任的理论模型
2.1.4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2.2 群体身份的界定与相关研究进展
2.2.1 群体身份的概念
2.2.2 群体身份的相关理论
2.3 民族刻板印象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2.3.1 民族刻板印象的概念
2.3.2 民族刻板印象研究现状
2.4 社会距离的概念和相关研究
2.4.1 社会距离的概念
2.4.2 社会距离的相关研究
2.5 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进展
2.5.1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概念
2.5.2 共同内群体认同的相关研究
2.6 群体身份、民族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及共同内群体认同和人际信任的关系
3 选题的来源及问题提出
3.1 选题背景
3.2 问题提出
3.3 研究内容
3.4 选题的意义
3.4.1 理论意义
3.4.2 实践意义
4 研究一:蒙汉大学生族际交往中的人际信任的水平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计
4.2.3 研究过程
4.3 结果
4.3.1 蒙汉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总体描述
4.3.2 族际交往双方群体身份对人际信任的方差分析
4.4 讨论
5 研究二:蒙汉大学生族际交往中民族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
5.2.2 研究工具
5.2.3 实验设计
5.2.4 研究过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汉族对蒙古族的积极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3.2 蒙古族对汉族的积极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4 讨论
6 研究三:蒙汉大学生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民族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被试
6.2.2 研究工具
6.2.3 实验设计
6.2.4 研究过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汉族对蒙古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积极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6.3.2 蒙古族对汉族的共同内群体认同、积极刻板印象、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6.4 讨论
7 总讨论
7.1 蒙汉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整体特征
7.2 民族刻板印象和社会距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7.3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人际信任的作用
8 结论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社会距离的测量材料
附录2 :汉族对蒙古族积极刻板印象的测量材料
附录3 :蒙古族对汉族积极刻板印象的测量材料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4032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403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