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成长环境与就业心理偏差——以理工专业为例
本文关键词:女大学生成长环境与就业心理偏差——以理工专业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理工专业 女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心理偏差 成长环境 女性角色 用人单位 男大学生 性别歧视 就业难
【摘要】:文章从理工专业女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就业心理偏差等方面分析了她们就业难的现实,以期找到相应的对策,促进理工专业女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
【关键词】: 理工专业 女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心理偏差 成长环境 女性角色 用人单位 男大学生 性别歧视 就业难
【基金】:校长基金项目(DHYW0610)
【分类号】:G647;B844.2
【正文快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也逐年上升。据统计,1998年在校女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9.75%,2004年达到了44%,在上海等地高校女大学生的比例已达48%。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使其成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金义华;理工科和文科女大学生性格特征的差异及成因[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金一波,严建雯,史宏协,唐丽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及对策[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郑琼梅;“职业刻板印象”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兰;周未来;;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以经济学为分析视角[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2 肖嵩;电视媒体对女性的解读[J];电视研究;2003年03期
3 徐智策;张志艳;张雪梅;孙瑞晓;;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余展洪;女性需要社会的理解与关爱——女大学生就业难哲学剖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王长青;吉志新;徐海;尚玉峰;蹇玉清;;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与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5期
6 廖克玲;;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年03期
7 万琼华;传统性别分工的现实存在与高校女教师的应对[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卫平民,浦跃朴,苏明,陈国银;大学生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5期
9 杨林,马顺彬;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朱晓映;电视传媒的女性视角[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琴;试论女性在媒介中的地位和角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周靖;荒原与迦南的诱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冬莲;潜在课程性别倾向对女生性别自信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潘莉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严静;求职网络中社会资本的运作[D];福州大学;2006年
6 刘东南;新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变化及其伦理调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冲;《齐鲁晚报》社会新闻中女性形象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吴玲;中国妇女参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05年
9 郭璐璐;高职女毕业生择业心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丁艳;网络传播中的女性角色弱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龙晓东;现代妇女发展与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潘燕;女大学生恐惧成功心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光烈;改进哲学课教学的一点体会[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2 路桂馨;;理工科“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方向的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1983年02期
3 ;高考不分类 文理可兼报[J];人民教育;1985年Z1期
4 王崇焕;;关于社会科学系几个问题的调查和设想[J];辽宁教育研究;1986年S1期
5 张光前;试论在我校实行科技外语分流的可行性[J];教育与现代化;1988年04期
6 朱仲晨;白海军;;谈县级大如何办好理工班[J];现代远距离教育;1989年Z1期
7 谭芷芳;;支持造就美国的技术人T岫游閇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89年06期
8 司有和;科技法教学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1990年01期
9 罗一新;高等学校理工专业政治思想类课程设置急需改革[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01期
10 吴茂华 ,赵信会;关于女大学生分配问题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0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玉;;《科技汉语教程》中级课本的主要特点[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2 葛国勤;颜莉;;关于大学物理课程中量子物理基础教学内容改革的一点思考[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廖志丹;;从专场招聘会透视女大学生就业难[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杏南;理论还需要勇气[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王玉;成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3 石晓梅;女大学生就业三建议[N];解放日报;2000年
4 安徽大学 王贤来;女生就业有点难[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席淑君;五名女大学生为何醉卧街头[N];中国妇女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金勇;勇敢面对就业压力[N];中国妇女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郝卫江;女大学生就业——迈过心理素质这道槛[N];中国妇女报;2002年
8 佟吉清;女性就业打拼新天地[N];中国妇女报;2002年
9 叶文振 刘建华 夏怡然 杜娟;女生就业难根在用人观念[N];中国妇女报;2002年
10 记者刘小菁;创新是推进妇女教育的不竭动力[N];中国妇女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晶;女大学生就业危机与当今社会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D];郑州大学;2004年
3 严静;求职网络中社会资本的运作[D];福州大学;2006年
4 丁玉玲;女性被害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艳;当前女大学生考研现象的社会学探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李平;我国高教改革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及思考[D];天津大学;2005年
7 余素梅;“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徐月红;我国本科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璐璐;高职女毕业生择业心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25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2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