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13:13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正规教育 “隔代教育” “留守儿童” 功能主义
【摘要】: 20世纪后半期,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90年代末期,改革的潮流波及到农村,农民不再被土地所束缚,他们开始进入城市,所谓“民工潮”就是这种情况的表现。伴随着这股农民工进城的潮流,城市和农村简单二元结构被打破,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产生,其中包含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留守儿童”现象。全社会都对这一现象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报刊杂志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我国各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异口同声地认为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牺牲品”,呼吁全社会的人共同来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形势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大教育投资,另外,在城市开设农民工子弟学校,能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现象,是文化的载体,是实现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与整合的手段,作为是一种社会性遗传,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理论上划分,教育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所谓的正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而把一切有别于学校教育的其他教育方式,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非正规教育”,其中包含了“隔代教育”形式。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接受的只是学校教育和“隔代教育”,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直接教育,对孩子在心理成长和个性发展上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又会起着怎样的作用? 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选择了一个田野调查点——安徽和县杨褚村,通过对该村的实地观察,来分析当地的“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描述这种“隔代教育”的现象,分析它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功能。
【关键词】:非正规教育 “隔代教育” “留守儿童” 功能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导论7-14
- 第二章 非正规教育与隔代教育14-21
-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14-15
- 二、非正规教育的作用与功能15-17
- 三、非正规教育中的“隔代教育”17-18
- 四、现时代“隔代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18-19
- 五、“隔代教育”的形式19-20
- 六、“隔代教育”的内容20-21
- 第三章 杨褚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状况21-36
- 一、和县杨褚村概况21-23
- 二、杨褚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状况23-36
- (一) 杨褚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状况23-24
- (二) 杨褚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状况24-36
- 第四章 “隔代教育”的功能分析36-44
- 一、两种人类学功能主义理论的差异36-37
- 二、“隔代教育”的功能分析37-44
- (一) “隔代教育”现象何以产生的功能研究37-38
- (二) “隔代教育”内容的功能研究38-39
- (三) “隔代教育”主体差异的功能研究39-40
- (四) “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功能研究40-41
- (五) “隔代”与“临代”教育之功能差异研究41-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49
- 导师、作者简介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瑞;;透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强成文;缺失与重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迎春;3-6岁幼儿祖辈教养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许婷;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孔屏;祖父母教养与孙子女情绪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飞艳;社会学视野下农村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段婧;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34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3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