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7-19 19:13

  本文关键词: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与生活 生活世界 教育功能


【摘要】: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而不是社会体制化的产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疆域的开拓,改造和完善人性。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把生活世界理论庸俗化、简单套用生活世界理论解说教育的问题。"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立足于人的生成性,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和充满智慧挑战的特点,关注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创新,使教育从以往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换为基于真实情景的交往活动。
【作者单位】
【关键词】教育与生活 生活世界 教育功能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作为维系社会和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地存在。“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①即便在原始时期,“每一个部落的教育总是被他们所处环境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所制约,无论何处,教育都意味着为个体能有效地生活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衣俊卿;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吕洪波;郑金洲;;洛克并非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冯建军;;人的主体地位的发现与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易红郡;;赫尔巴特的教育实验思想及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徐嵘;;夸美纽斯和卢梭“适应自然”教育思想之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徐辉;;基督教在西方教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兼论宗教与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谢小莲;;外国初等教育制度发展历程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赵广明;理念与上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陆文龙;小学体育课运用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乐怡;初中公开课教学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国锋;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及策略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陶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晓梅;伦理学视域下的廉政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伶俐;;女书传承中的文化教育效应[J];社会科学家;2008年06期

2 王晨霞;;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10期

3 廖雅琪;;论集体的教育功能——纪念马卡连柯诞辰一百周年[J];现代教育论丛;1988年02期

4 胡贵勇;教育功能:诠释,梳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8期

5 李漫华;;浅谈档案在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云南档案;2007年07期

6 刘永光;王敏;王环;;发挥专业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李艳霞;;浅析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胡玉可;;对产学合作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23期

9 韦晓玲;;终身学习的场所 信息知识的宝库——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10 成文光;;美术与教育的融合——高师美术教育功能的全面体现[J];焦作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发挥教育功能 服务小康工程[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2 郭成钰;赵金惠;;突出教育功能 强化内容创新——甘肃科技馆内容设计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傅千吉;;藏族传统生态文化教育研究[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汉民;林海;;谈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发挥心理教育功能[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孙俊三;谢丽玲;;论西方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刘立民;;转换管理体制,深化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兰国英;;面向学校拓展自然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探索——以浙江自然博物馆教育实践为例[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8 李培和;屠德;;试论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9 龚胜生;任唤麟;;论校园旅游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徐光荣;;辽海讲坛第七讲 名人传记的教育功能与启迪价值[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良;穿行于生活世界和法律世界之间[N];检察日报;2005年

2 陈宝凤 李楠明 初忠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N];黑龙江日报;2000年

3 方晓;生活史原来可以这样写![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李亦敏;“生活世界”的教育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理论部主任、教授 彭恒军;融合“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杨善华;理解普通妇女的生活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5年

7 陈尧;拓展奥运会的教育功能[N];辽宁日报;2008年

8 姚顺忠;社会各界共建基地更好发挥教育功能[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黄洪涛;乐安抓好“三谈一防”强化办案教育功能[N];抚州日报;2010年

10 陈遵沂;生存论哲学的意义境域探求[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继扬;云南大理白族本主崇拜的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陶红;蚕丝文化传承中教育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9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红梅;文化传承与教育视野中的蒙古族那达慕[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祥;从“生活世界”看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思想[D];苏州大学;2004年

2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启涛;论中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韬;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永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敏;“游戏”在师生交往中的本体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长倩;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师专学生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欢;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4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64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9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