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23:05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教育 教育价值取向 本体价值 工具价值 工具化


【摘要】: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农村及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农村教育在注重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发展的本体价值和功能,教育对象没有被当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形成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工具化倾向。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倾向摇摆于“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的两极之间。农村教育“城市中心”视教育为改变“农民身份”和“脱离农村”的工具,把谋取“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而农村教育“农村中心”用“农村、农业”来“规范”受教育对象,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唯一尺度。两者共同的出发点是追求农村社会成员的生活幸福,但各自在发展过程中却陷入了工具化泥淖中,双方皆具“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色彩,它们的弊病在于为凸显农村教育的某些功能而忽略了农村教育功能的整体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忽视了实现各自价值取向的社会环境条件,致使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在实践中走向“片面主义”。 当然,我国农村教育工具价值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教育的工具价值可以独占教育价值的全部,工具化的农村教育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导致工具价值的异化,教育变成“获利”的手段,人成为这种手段的载体也被“手段化”,而教育发展人的本体价值却得不到应有的基础地位,教育的本体价值在工具价值面前变得弱化,甚至在某些程度上缺失了。因此,农村教育在重视工具价值的同时理应克服工具化倾向,实践中确立定位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人的发展基础上统一工具价值,逐渐使农村教育发展从工具化向本体价值取向回归。 农村教育本体价值取向是农村教育在遵循“教育本我”的内在规定性基础上“人的生命”的展开和生成。其内涵是农村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推进建立于农村人口素质发展之上,进而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向本体价值取向接近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共时性、规律性、乡土性等特征。而要实现农村教育的本体价值取向,需要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须改革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及相关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农村教育地位,改革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育价值取向 本体价值 工具价值 工具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一、绪论7-24
  • (一) 基本概念8-15
  • 1、农村教育8-12
  • 2、教育价值取向12-15
  • (二) 教育价值取向的相关理论15-21
  • 1、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的关系15-19
  • 2、国内外关于教育价值的分类19-21
  • (三) 本论文关于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思路21-24
  • 二、工具化倾向: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审视24-50
  • (一) 我国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倾向的历史轨迹及其反思24-28
  • (二)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倾向的两种误区28-48
  • 1、农村教育“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的表现28-31
  • 2、农村教育“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的分析31-40
  • 3、我国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倾向两种误区的形成原因40-48
  • (三)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倾向的危机48-50
  • 三、回归“本体”: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追求50-65
  • (一)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呼唤51-53
  • (二) 农村教育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统一53-58
  • 1、农村教育发挥多种工具功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54-56
  • 2、农村教育多种工具功能统一于人的发展56-58
  • (三) 农村教育“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从冲突走向融合58-61
  • (四) 我国农村教育向本体价值取向回归61-65
  • 1、农村教育向“教育本质”回归61-62
  • 2、农村教育向“人的生命”回归62-65
  • 四、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回归本体价值取向的思考65-83
  • (一) 实现我国农村教育回归本体价值取向的基本条件65-70
  •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及相关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66-67
  • 2、提高农村教育地位,改革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体制67-69
  • 3、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69-70
  • (二) 回归本体价值取向的我国农村教育特征70-74
  • 1、基础性70-71
  • 2、共时性71-72
  • 3、规律性72
  • 4、乡土性72-74
  • (三) 回归本体价值取向的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路径74-83
  • 1、以教育本体价值为导向,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74-77
  • 2、实行“三教”统筹发展,构建合理的农村教育体系77-79
  • 3、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79-81
  • 4、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1-83
  • 余论83-87
  • 主要参考文献87-100
  • 后记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建武;李敏;;农村教育的外部功能及其当代使命[J];中国教师;2011年11期

2 周志超;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构想[J];中小学管理;1994年12期

3 沈金龙;;农村教育现状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4 陈斌;;从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生存状况看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件[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5 唐红梅;;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牛小源;;献身农村教育的开拓者——记望奎县通江中学校长张喜臣[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1年06期

7 顾志荣;付润敏;;农村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J];农家顾问;2011年07期

8 韩万江;红烛光照──献身农村教育的北京四十七中教师群体[J];中小学管理;1994年03期

9 杨冬梅;高青兰;;城乡素质教育比较研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张春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考古;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永皓;;由三代教师的服务意识,看农村教育的隐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2 ;陶行知有关农村教育几段言论的摘录[A];小村庄大教育——前元庄实验学校改革之路[C];2005年

3 曹伟;;加大投人 突出重点 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在省陶研会六届三次年会暨农村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A];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六届三次年会暨农村教育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胡桂生;;试论陶行知的农村教育思想[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5 ;实施科教兴乡战略任务 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A];科教兴乡之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探索[C];2000年

6 李龙仲;;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青;;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农村教育的战略选择[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马洪江;陈松;黄辛建;;四川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马尔康县农村教育调查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9 ;巩固发展农村教育 加快科教兴乡步伐[A];科教兴乡之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探索[C];2000年

10 潘琴;;关于贵州农村教育——对贵州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稿件由市教育局提供;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社会和谐[N];长白山日报;2005年

2 晏扬;农村教育不能只着眼于“考大学”[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时晓玲 俞路石 柴葳 安徽教育报刊社记者 郑大明;让农村教育“看得见”“管得着”[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江苏省滨海县教育局 韩朝阳;农村教育要富民[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韧;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N];抚州日报;2005年

6 记者 王端鹏;今年投入3.9亿提升农村教育[N];济南日报;2005年

7 记者江山;长春落实1000万元扶持农村教育[N];人民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吕扬;发展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N];陕西日报;2003年

9 高振千;救救农村教育[N];温州日报;2005年

10 文路明;努力发展农村教育[N];协商新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吕丽艳;教育卸责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强;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杨锦兴;改善农村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曹晶;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宗希云;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策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长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籍莹;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朱春阳;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保障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史爽;农民“实用理性”教育价值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丽嫡;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建议[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6 曾其祥;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孙颖;新农村建设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布局调整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彩凤;福建省农村未成年女性科学素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万国华;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5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65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