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7-08-18 09:58

  本文关键词:论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更多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课程重构 交互过程 有效性


【摘要】: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最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认为,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则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课程重构和实现有效的交互过程。文章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学院管理学院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课程重构 交互过程 有效性
【基金】:2004-2006年校重点课程建设“西方经济学重点课程建设”课题成果
【分类号】:G642.4
【正文快照】: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最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对教育理论的研究并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剖析在新形势下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下面我们从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课程重构的有效性和交互过程的有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艳,马勇;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刘黎清;浙江省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永忠,钱存阳,宋萍,胡月明;大学课程综合化的社会学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彭蝶飞;李蓉;;高专旅游类专业《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Z1期

3 彭蝶飞;;就业导向的高职《模拟导游》课程开发及动态实施[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4 王俊明;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综述[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黄丙志;;以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政府经济学》教学改革与探索心得[J];化工高等教育;2006年01期

6 王振兴;入“关”后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李虹,史春媛;高校扩招后产生的问题及对策论略[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8 赵亚东;;论公安现役本科院校基础课改革[J];武警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红;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方法之案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志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冲突[D];西南大学;2007年

3 王洪兰;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赵红英;高职有效课堂教学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冲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6 陈小信;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管理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7 任平;高校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2010年

8 刘莹;中职学校英语课堂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9 尚伟伟;凝固的主体[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艳;王广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0期

2 李成稳;;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0年33期

3 程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1期

4 朱德华;;增强教学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5 王孟;用语言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乔艳;;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J];管理观察;2008年13期

7 刘红波;;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素质教育[J];才智;2010年06期

8 武杰;任相涛;;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堵秋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9期

10 韩慧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春蕾;陈春雨;;创新高职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马志祥;梁果林;;教学质量与评估[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3 付德嗣;;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4 王虹劏;国伦书;;医学课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及意义[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5 汪早容;;变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6 梅少军;;浅谈教师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的临场发挥[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田宗学;;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金培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陈勤;;我国高校教学评估二十四年历程背景下我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10 闫夷升;师琳;张清华;;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娟;汇众开创网络人才培养新模式[N];中国财经报;2009年

2 记者  崔艳 通讯员  张书彬;艺术的历史与修正[N];美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蓝溪 通讯员 赵万新;走进培英解读“健康课堂”教学模式[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霍懋征;成功的教育在于爱[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市二完中 池军华;站在新课改高度看待“三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实施[N];盘锦日报;2008年

6 山东省栖霞市第五中学 宋秀丽 王小飞;新课标下的两种教学模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7 朱玉;路上:有多少“黑”陪练在行动?[N];检察日报;2007年

8 豫法培;河南实行“三位一体”法官培训模式[N];人民法院报;2006年

9 ;港大欲打破百年传统让学生彻底跨科学习[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记者 林燕英邋通讯员 李长征;办学有特色 学子易就业[N];中山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瑜洁;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高爱国;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玉山;GIS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及BISPGIS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庞坤;GX实验的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守波;数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统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吉南;中学科学实验整合点及支撑软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俊英;大学英语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鸿雁;初中数学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志峰;中师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荣米;中学化学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雷;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永星;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林志宏;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沈峰;试论中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丽;银川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尹承浩;初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永国;任务型教学理论在外国语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3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693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8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