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师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研究
【摘要】: 所谓的内隐观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及工作实践中形式的,并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事情的态度、判断力、和行为方式。教师对创造力的看法,是在教师日常生活与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了教师对创造力的态度和对创造力的本质的理解,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本研究以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的目:1)调查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及生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创造力、和创造性学生的内隐观;2)教师对创造力及创造性学生的态度;3)探查教师在课堂内关于如何培养创造性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行为,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师培训过程中有的放矢;4)研讨影响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因素。 本研究延续了这个领域传统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来采集数据,最后用百分比和频次来呈现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全体授课教师为研究被试,该校要开展天才儿童班教学,前期需要对在校的所有任课教师的创造力观及创造性学生观进行评估。 本研究是围绕着四个关键性问题展开的。第一、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是什么?也就是教师对创造力及学生的创造力性行为是如何界定的?第二、教师对创造力及具有创造力学生的态度。第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了哪些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第四、在平时的教学中阻碍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因素有哪些? 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四方面的结论:第一、教师对创造力的界定涵盖了五个方面:创造性过程、创造性的人、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环境,以及与社会相关的议题。第二、绝大多数教师对创造力及创造性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他们对关于创造的一些较为关注的问题的反应与专家的不一致的。即教师们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教给学生创造力是行不通的。教师也不愿意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承担责任。第三、教师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机会、提供时间、创造教学环境、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以及对创造性的行为多鼓励的方法。第四、教师把阻碍他们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归因于现行的教学体制和现在的教学用书和用具,使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 内隐观 外显观 创造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5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CHAPTER1: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9-12
- 1.1 INTRODUCTION9-10
- 1.2 WORKING DEFINITION OF TECHNICAL TERMS10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0
- 1.4 RESEARCH QUESTIONS10-12
- CHAPTER2:LITERATURE REVIEW12-21
- 2.1 RESEARCHES ON THE DEFINITION OF CREATIVITY12-13
- 2.2 TRADITIONAL PRAGMATIC APPROACHES TO THE STUDIES OF CREATIVITY13-14
- 2.3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IM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14-16
- 2.4 AFFECTIVE FACTORS CONCERNING TEACHERS OF FOSTERING STUDENTS'CREATIVITY16-20
- 2.4.1 Teachers'Role16-17
- 2.4.2 Teachers'Implicit Beliefs17
- 2.4.3 Teachers'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udents'Creativity17-20
- 2.5 SUMMARY20-21
- CHAPTER3:DESIGN OF STUDY21-25
- 3.1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21
- 3.2 RESEARCH PROCEDURE21-25
- 3.2.1 Participants21
- 3.2.2 Instruments of Assessment21-25
- CHAPTER4:THE RESULTS25-49
- 4.1 TEACHERS'BELIEFS OF CREATIVITY25-34
- 4.1.1 Teachesr'Implicit Beliefs of Creativity25-28
- 4.1.2 Teachers'Implicit Beliefs about Creative Students28-32
- 4.1.3 The Weakness of Creative Student32-34
- 4.1.4 Conclusion34
- 4.2 TEACHERS'ATTITUDE TOWARD CREATIVITY34-40
- 4.2.1 Teachers'Attitude to Creative Students34-36
- 4.2.2 Is Creativity Inborn or Acquired?36-37
- 4.2.3 Should Teachers Be Responsible For Developing Students'Creativity?37-39
- 4.2.4 Can Creativity Be Taught?39-40
- 4.3 TEACHERS'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FOSTERING OF STUDENTS'CREATIVITY40-46
- 4.3.1 Providing Some Approaches41-42
- 4.3.2 Teaching Materials42-43
- 4.3.3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and Suitable Environment43-44
- 4.3.4 Rewarding Creativity44-45
- 4.3.5 Conclusion45-46
- 4.4 WHAT HINDERS TEACHERS FROM FOSTERING THEIR STUDENTS'CREATIVITY?46-48
- 4.5 CONCLUSION48-49
- CHAPTER5:DISCUSSION AND LIMITATION49-52
- 5.1 DISCUSSION49-50
- 5.2 LIMITATIONS50-51
- 5.3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51-52
- BIBLIOGRAPHY52-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行知;;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J];生活教育;2011年14期
2 解码小Q;;培养神奇创造力[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1年03期
3 战绪忠;创造力是怎样消失的[J];基础教育;2005年Z1期
4 郎咸平;;商帮败鉴:以创造力破解思维束缚[J];发现;2010年11期
5 小艾;;斯坦佛教你上好“创造力课程”[J];黄金时代;2010年06期
6 厄尼·泽林斯基;;努力工作是创造力的大敌[J];发现;2010年10期
7 林惠芳;;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1期
8 卢鹏;;论成才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J];人才开发;2011年07期
9 金向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10 高力群;冀巧英;;产品设计与文化竞争力[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昭;隋雪;任延涛;;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陈家吉;;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3 高歌;侯玉波;;知识型员工创造力的评价及其与思维方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付秀君;张景焕;刘桂荣;;班级创新气氛对创造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桑标;俞佳;;正常与多动儿童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程黎;施建农;刘正奎;;儿童与成人智力与创造力的内隐认知比较[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赵维燕;张景焕;;大学生专业知识,思维风格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钱美华;申继亮;王立娜;;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结构和量表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鲍齐新;;培养自信心 提高创造力[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守昆;构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和谐社会[N];新华日报;2005年
2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孟军;创造力经济正在兴起[N];科技日报;2005年
3 大学生 时睦华;不要高分,要创造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冯海波;智力高不等于有创造力[N];广东科技报;2010年
5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陈睿溪 通讯员 武宁;让创造力“破茧而出”[N];湖北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莉;创造力从何而来?[N];科技日报;2011年
7 吴越;怎样才能产生创造力?[N];天津教育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胡冰冰;孩子的创造力[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黄玉成;创造力之源:水平思维[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10 仲言;创造力式微的症结[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信军;道德敏感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玉品;个人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3 廖瑞聪;企业新产品开发创意模式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胡杨;面向TBC环境的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周春水;问题与创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韩琴;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晓玲;大学生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聂品;创意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的太极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仲建维;沉重的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肖雁飞;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经济空间动力机制和创新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淑娟;教师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万里;论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丁玲;“扬州八怪”之怪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平庸[D];西南大学;2006年
4 黄瑾;高职女生成就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兰岚;大学生幽默特质与创造力特质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冬梅;对小学教师的创造力培养观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段碧花;创造性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中学生创造性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友谊;中小学班级环境与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晓琳;试论音乐教学中即兴活动的意义及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40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740719.html